发布时间:2024-05-15 13:55:48作者:刘晓梅 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医改的推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正从“跟随性创新”转向“源头创新”,这一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医院、企业和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医院作为临床研究的前沿,提供关键的临床数据和患者需求信息,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企业则承担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责任,通过研发和市场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投资机构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商业潜力进行评估,为项目提供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产品化各阶段的资金投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资本赋能和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动力。医院、创新药企和投资机构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构成了这一过程的重要基石。
【嘉宾】
杨钦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
陈秩静 广州百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陆勤超 广州丹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对话
问:抢抓前沿技术创新转化的机遇,怎样的技术领域和创新成果更加受到行业的价值认可?
杨钦泰:中山三院是国家卫健委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医院,作为一家服务体量庞大的医疗机构,中山三院正致力于从“大”向“强”转化,而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立足肝病、脑病、免疫性疾病三大优势学科,中山三院搭建了干细胞(细胞)治疗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及纳米医学平台三个重点科研共享平台。以大数据为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最大的资源,尤其是临床数据,加上真实世界数据,叠加跨区域或跨学科、产业链上下游、资本等合作,就能产生很多创新成果。
陈秩静:继化学药和生物药后,细胞与基因疗法(CGT)作为新一代精准疗法被寄予厚望,也是产业和资本瞩目的前沿赛道。目前,中国医药产业愈发看中创新“成色”,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产品价值愈发凸显。
在CAR-T、TCR-T、TIL这三个前沿的T细胞治疗领域,包括百吉生物在内的国内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事实上,随着肿瘤治疗药物的迭代更新,部分新型药物虽然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毒性管理和长期用药的依从性方面仍面临挑战。药企需要与医生紧密合作,深入了解临床需求,共同探索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目前,尽管血液瘤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血液瘤患者仅占所有肿瘤患者的比例不到10%,考虑到实体瘤占所有肿瘤患者的大多数,这样的研发方向对于改善广大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问: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您认为哪些因素最为关键?
陈秩静:作为一家新药研发企业,临床开发速度非常重要,这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研发实力,也考验着资金、临床资源运营等综合能力。
百吉生物的第一个产品管线是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也是考虑广州及其周边地区鼻咽癌患者数量较多,为新药临床试验和未来市场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此外,广州的医疗资源集中、科研合作机会丰富、政策支持以及国际化视野,均为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全球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杨钦泰:产业链携手共同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关键在于企业与医院科研人员的早期交流与合作。如果企业能够从科研的初始阶段就参与进来,与医生和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和开发,将大大加快科研成果的落地速度。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寻求与制药企业的合作,依托医院的临床试验平台、专业医疗团队、政策支持、学科优势、丰富的患者资源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共同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问:医药产业现状引争议,有人认为医药投资正面临严峻挑战,有人视为投资的黄金期。您如何看待?
陆勤超:尽管当前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投资热情有所减退,上市标准提高,企业市值下降,融资难,表现出种种市场冷却的迹象。但是,我们也观察到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积极趋势,多地政府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大量国资系资金积极支持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部分企业实现良性增长,行业整体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部分项目在资本市场遇冷,但优质的投资机会还是有资本争夺。
当前,经济周期的低谷穿越期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实际上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在企业估值相对较低时,投资于更多有潜力的企业。因此,我认为当前是一个极佳的投资时机。
陈秩静: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高风险过程,许多项目在早期阶段就会失败。随着对药物研发过程理解的加深,投资机构开始专注于特定阶段的投资。
这种情况,其实是投资环境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这也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高质量、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随着投资环境的成熟和监管体系的完善,中国正在形成有利于创新药物研发和快速跟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
问:未来三年内,您更看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哪些具体细分赛道,为什么?
陆勤超:我自己从事医疗创投行业已有20年时间,期间见证了整个产业的多次波动与变迁。在不同的经济波段,我们对产业和投资回报的预期亦随之变化。
在过去,我们侧重于疾病的治疗,现在也同时注重疾病的前端预防和后端的康复和护理。随着预防、康复和慢病管理在家庭医疗领域的兴起,加之数字技术与医疗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发展,我们有望形成一个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的闭环医疗系统。
在预防医学领域,我们看到了IVD、健康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创新,高端医疗技术的出现也使预防手段变得更加先进和完善。所以在审视投资项目时,我们不仅关注疾病治疗项目,也会关注预防和家庭医疗领域的项目。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免疫过敏、脑部疾病等特定疾病领域,并寻求与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与应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