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06 11:35:16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5月1日起施行的《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节水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作为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中药生产的水资源消耗问题尤为突出。其中,药材的清洗、润药、提取、制剂阶段需要大量生产用水和清洁用水。本文结合《条例》,分析中药产业的有效节水技术,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
优化用水工序
节约用水可以落实在以下主要用水工序:
1.中药材清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药饮片附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使用流动的饮用水清洗中药材,用过的水不得用于清洗其他中药材。不同的中药材不得同时在同一容器中清洗、浸润。”这一工序通常需要大量资源消耗,尤其是优质水资源的消耗。
具体的优化方法:一是优化清洗工艺,例如采用循环水清洗系统,在保证药材清洗质量的前提下,让清洗用水尽量流动起来,清洗后的水经过滤和处理后重新利用;采用喷淋式清洗方式,减少直接浸泡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二是优先采用节能减碳的节水工艺和设备。例如使用高效节水型清洗设备,减少清洗过程中的水资源和能源消耗。
2.药材浸泡与煎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药制剂附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药材洗涤、浸润、提取用水的质量标准不得低于饮用水标准,无菌制剂的提取用水应当采用纯化水。”药材用水提取后,还需要蒸发浓缩,收集提取出的浸膏。在这个生产阶段,水也是中间使用的辅助物料。
在这一环节,企业可优选提取用溶剂,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减少浸泡和煎煮过程的用水量;采用超声波、微波提取等先进的提取设备和技术,更高效地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出;优化提取工艺,减少蒸煮时间和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在提取后的浓缩阶段,强化对药液中水分的回收使用。
产业升级转型
结合新出台的《条例》,中药行业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有效的节水技术,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研发推广,建立节水考核机制,加强节水宣传与教育,共同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节水技术的中药企业给予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积极采用节水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企业应当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节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关联分析中药生产全过程的碳足迹和用水量,找出高碳排和高水耗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节水减碳措施;推广成熟的节水技术,提高其在中药产业中的普及率。
三是建立节水考核机制。相关部门定期考核中药企业的用水情况,对节水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督促用水量大且节水措施不到位的企业整改。
四是加强节水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节水知识讲座、开展节水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中药产业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形成全民参与节水的良好氛围。
中药生产的节水管理和双碳目标、高质量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节水管理,可以减少水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中药产业实现低碳、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