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30 13:42:05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4月23日,石药创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新诺威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石药集团旗下维生药业、恩必普药业等合计持有的百克(山东)生物制药100%股权的交易正在推进当中。半年前,新诺威以现金增资方式对集团旗下的巨石生物进行投资,获取标的公司超过51%的股权。
日前,新“国九条”出台,其中有三条涉及并购重组,让小盘股实控人的溢价期待值明显降低,在闯关IPO难度提升的背景下,产业整合的积极性较过去大为提高。如成立五年的普方生物刚被丹麦药企收购,后者以全现金交易收购前者,交易金额达18亿美元。收购完成后,普方生物身后数十家投资机构成功退出。
这是否意味着,围绕延链强链,产业驱动的并购整合新潮将至?
并购复苏
近两年,医药资本市场跌宕,2024年产业基金格外活跃。
4月初,中信资本旗下负责私募股权投资的信宸资本宣布,其中国并购基金已主导完成对桂龙药业的收购。
去年底,亘喜生物以12亿美元的总价被阿斯利康收购。这笔首个被跨国药企全资并购的交易,较初期不足6亿美元的市值,溢价12亿美元兼并重组,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维梧资本等投资者成功变现。
IPO是一级市场最主要的退出路径。随着审核政策的收紧,业界认为,严控IPO准入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对初创研发企业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尚未盈利、产品管线尚可但持续推进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的企业,背后的资本需要合理的退出机制。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董事总经理、投行委并购部负责人张钟伟把这一势头理解为:“产业并购并非简单因IPO政策收紧而被动回升,而是国家政策刺激、市场环境变化,跟随产业发展逻辑逐步实现复苏。”
除License-out层出不穷外,并购与IPO此消彼长,上演“跷跷板效应”。以早期政府引导基金普遍5~7年的存续期观察来看,很多基金进入退出周期。以生物医药为例,该领域IPO数量明显放缓,标的资产并购整合成为新方向。
投行人士认为:“当前,医药行业或开启并购大潮。不同的是,标的企业既要在较低的估值水平,又要有较为优质的资产质量。当下,买卖双方的交易预期均已发生变化且竞争格局不断锐变,产业驱动的并购整合还会发酵。”该投行人士判断,接下来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级市场必将进入追求质量和效率的整合期。
看早投小
一级市场的牵引力也给产业资本带来新的风向标。4月2日,天境生物宣布将全部中国业务、团队及管线与现有管线整合,将上海公司100%股权转让给杭州公司,包括剥离重点资产伊坦长效生长激素和菲泽妥单抗等。
资深专家朱迅教授此前判断:“医药创新的低垂果实基本摘完,未来原创和以链主角色来整合产业链的并购或集团内补短板的整合,即基于产业逻辑的并购可能成主流。”
3月8日,新天药业发布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相关股东所持汇伦医药85.12%的股权。观察这一重组逻辑,新天药业多年积累的上市品种均为独家品种,临床研究均以化药对标,专注高临床价值的现代中药,2023年三季报显示,毛利率达77.13%,但创新领域仍是薄弱板块。汇伦医药则聚焦和专注免疫与炎症领域研发。重组后,前者可吸收并叠加后者先进的化学药物研发管理体系与新药开发经验,两家公司融合研发能力,增强创新竞争力。
差异化、小而美,已成为一级市场和产业资本投资的共识。朱迅称:“资本越来越看好前沿创新,但前提是临床试验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且强化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产业创新越突出、越前沿,一级市场也会越追捧。”
此外,集团内的整合也曲线强化创新。如石药集团将巨石生物注入新诺威,目前已有在研新药项目20余个,内部资产的战略性整合有利于创新资源提高内部效能,同时利用新诺威及A股的高估值保障资金需求。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