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8 10:50:0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4月中旬,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数字大模型的融合、裂变加速演变。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在成都正式亮相,实现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与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有机结合,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又迈出重要一步;同期,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研发的大模型面世,这是一款基于中医经典名著和针灸临床循证证据库及中医循证知识图谱等专业数据进行训练微调开发,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可以看出,中医药创新构建多维大模型渐成大势。
抢滩真实世界数据资源
数字化技术加速激活了中医药领域的创新要素。云南白药与华为云近期在中医药行业大模型展开生态合作,在盘古大模型的基础上,打造普惠的中医药知识和产业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了知识科普、健康管理、药材品控溯源、产业链策略支持等场景应用。
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心负责人侯云龙博士表示:“通过数字化赋能,可高效将药理机制解释清楚,这是中医药与现代化技术融合的最佳路径。”他认为,中医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来自临床;二是能够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现代科技和精准的实验数据相结合,可让中医药疗效走向精准化。
真实世界的研究重启了中医药创新的引擎,且与“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对象不同,数字赋能使得以医院为中心获取疾病信息转向从多场景中获取数据资源成为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杜守颖教授表示:“全过程、连续性的真实世界数据将反向激发创新活力。”
她解释称,在传统中药二次开发中发现,地龙提取物对胆碱能受体兴奋引起的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有明显的舒张作用。临床数据的汇流为研究工作赋能,包括对中药生产的质控及工艺参数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正向作用,同时,新技术对批间差异、储藏运输的科学化管理等优势突出,进而有利于用现代语言将中药说明书讲清楚。
AI越来越具备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中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宝库和临床信息就是最优质的数据资源。如本草智库模型就汇集了1500万条中药材基原物种的基因信息、3000余万条中药成分与靶点的互作信息、400余万个化合物等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形成覆盖中药全产业链2000余万个实体和超20亿个关系对的知识图谱。
基于此,抢占中医药大模型高地迫在眉睫。如用AI技术构建“多弹打多靶”的中药组方筛选大模型,为创新中药的快速研发及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士力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业绩强劲增长源自其快速推进了大产品的二次开发,包括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心衰适应症,其建立的从“基因网络-作用靶点-药效组分”的中药质量数字化解析技术,推进了中药机理深度挖掘及组合药物筛选研究。
对此,仲景宛西制药营销公司总经理马云颇有感触:“经过四年时间,公司利用数字化工具分析中药组分,运用主成分分析、农残检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持续开展药材标准提升,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查证、成药生产可管控、质量责任可追究的精细化全链条管理。”在马云看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挖掘、二次开发,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有了好产品,营销推广也至关重要,中医药在糖尿病等慢病市场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产业界也在开辟新赛道:国药太极2024年数字化转型进入攻坚年,力争货的流向数据链路纵向打通、场的终端数据横向全覆盖、人的销售行为数据追踪管理;前不久,白云山星群的发明专利“二天油在制备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产品中的应用”获得香港专利。侯云龙坦言:“中药创新掀起新浪潮,以岭药业的中药研发也依托络病理论,目前络病理论已孕育出13个专利中药,形成‘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