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长处方医保基金监管风险显现

发布时间:2024-04-17 14:25:30作者:李德胜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多地出台门诊慢性病长处方管理细则,进一步破解门诊长处方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如北京提出,在完善诊疗服务和报销政策上,明确加强用药品规衔接,延续处方服务。推进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用药可供应的品规一致,加强医联体内慢性病患者用药衔接,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提供处方延续服务。鼓励参保人员社区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取药的,取消10%个人先行负担比例。

长处方政策不仅是顺应民生民情的一项有效措施,更是医疗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长处方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警惕长处方制度下医保监管的痛点。

提高资源利用率

长处方是指具备条件的医师按照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开具用量适当增加的处方,用量一般不超过3个月。从2015年开始,国家多个部门陆续印发相关文件,要求探索慢性病长期处方的管理。2021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共同印发了《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明确长期处方适用于临床诊断明确、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同时鼓励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处方适用疾病病种及长期处方用药范围。

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开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长处方制度能够减少他们频繁前往医院取药的次数。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这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稳定的药物治疗方案,而不需要经常更换药物。通过一次性获取长期药物配方,患者不仅减少了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还能够在家中更加便捷地管理自己的用药计划。

此外,长处方制度有助于减少患者前往医疗机构的次数,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也有助于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警惕四个风险

近年来,长处方制度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带来的医保基金监管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

1.门慢药品结构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空间。部分医疗机构和药企为了利益,可能会将一些价格昂贵、疗效不佳的药品纳入门慢病用药范围,造成医保基金浪费。过度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患者可能在医生的诱导下,使用不必要的药品或治疗手段,加剧医保基金负担。

2.零售药房监管存在一些堵点。零售药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一些零售药房可能存在违规销售药品、虚假宣传等问题。

3.门诊统筹下医保超支压力增加。门诊统筹扩大了医保报销范围,提高了患者就医的积极性,但也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支出。有些患者会在年底集中进行医疗消费,进一步加剧了医保基金的超支压力。另外,门诊统筹的效果尚未完全体现,住院率并未明显降低。

4.传统医疗手段和中医类别服务监管困难。传统医疗手段和中医类别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开发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支付方式,以规范传统医疗手段和中医类别服务的使用,并与正在实行的支付方式进行协调和统筹。

>>>建议<<<

下一步继续从医保信息化角度和精细管理角度持续发力。如加强医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医保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医保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医保基金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防医保基金风险。加强医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医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此外,建立完善的医保支付标准体系,对不同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制定合理的支付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和药品流通秩序。加强对医保基金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医保基金合理使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