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政企资协同,创新药最大的红利

发布时间:2024-04-17 11:46:07作者:付志学 李超来源:医药经济报

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征求意见稿)》。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1月以来,浙江省、厦门市、海口市、广州市、青岛市、常州市、宿迁市、珠海市、北京市以及雄安新区、深圳坪山区、南京江宁区、广州黄埔区等各级政府密集出台若干政策措施,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政策、企业、资本的协同是大前提之一。不久前于上海召开的医药投融资交易大会上,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中信证券研究部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陈竹、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上海科创集团引导基金副总经理周立永、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白旸等嘉宾参与了“政企资如何协同推进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圆桌讨论。本文为部分精彩内容摘要。

政策口  围绕企业需求,激励扶持协调资源

前不久,有消息称政策层面有望出台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实施方案,引发强烈反响,虽然尚未看到正式发布,但市场的神经已被振奋。特别是通过政策引导全面促进创新药的研发、审批、使用和支付等关键环节,业界高度关注。圆桌论坛有嘉宾表示,产业界非常希望在建立创新药重点研发目录、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优化临床研究等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更多助力。

关于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嘉宾特别强调“真创新”。有嘉宾指出,客观来看,现在大家都提创新,其中是有真正做创新药的企业,但也有搭便车的,以及跟风式的。如果是后两种情况,不论是在资本层面还是产品上市后商业推广层面,最终都将经受不住市场的检验。

上述嘉宾特别提出,满足需求是多方面的,创新药必须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研发中得到的数据再好,如果无法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即无价值。新药不完全等同于好药,能解决临床需求、可及性强的才是好药。

谈及临床需求时,出席论坛的嘉宾呼吁,医疗机构处于相对话语权强的位置,希望政策层面也能加大医疗机构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此外,政策激励方面,相关部门除了直接出台扶持政策,还可以提供平台,帮助企业协同资源。

比如针对具体问题,哪怕是很细节的问题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尝试搭台,合规邀请各方代表进行沟通。有代表分享道,他所在平台有时组织的线下专业讨论会人数不多,10人以内,但邀请到了关键领域的负责人、研究人员等,就一个细节问题聊上整个下午,把问题聊透,可以达到完全解决的目标,这点很关键,能够实质性推进企业创新相关工作。“所以说,资源的协同特别重要。”这位代表小结,“服务企业、科研机构,也包括服务临床机构,关键是看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围绕需求来协调配置资源,助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我认为你有什么需求,我觉得你应该这样来做。”

企业端  期望更多包容,宁做小龙不当杂鱼

讨论中,众嘉宾表示,随着中国更多科学家从海外归来、资本的助推,现在是产业资本和大药厂甄选早期创新项目最好的时候,好的项目依然有市场。

一是好的产品必须有过硬的创新点,能够解决患者痛点,不然,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龙也可能会被鱼卷散”。从本质上说,市场永远都需要创新药解决系统性的临床需求,本土创新药企不能只停留在满足获得“几块全运会奖牌”,还要有资格和底气参加创新药竞技的“亚运会、奥运会”,将真正的好药惠及“地球村”全体村民。要知道,在充满挑战的国内外市场上,“小龙”有活下来的可能,甚至活得很好,但“杂鱼”一定会被淘汰。

谈及惠及全球更多患者,出席圆桌讨论的相关嘉宾提到,阿斯利康此前宣布与诚益生物就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ECC5004达成超20亿美元的独家许可协议(中国以外市场)。具体协议金额包括1.85亿美元的首付款,高达18.2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此消息一经发出便在朋友圈刷屏,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项目和产品在为全球患者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把中国有潜力的创新产品带到了海外。

当然,企业代表也坦言,实际情况中,许多新药和新公司从孵化到产品上市惠及患者至少需要10年时间,就算有资本不断加持,在市场景气时,初创型公司有可能四五年就能上市,但产品远未走到上市环节,需要企业家和资本保持信心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与此同时,众嘉宾对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变持乐观态度,把这一变化视作“自我矫正机制”,坦言对一部分企业来说是“危”,但对更多的企业是“机”。

资本方  改变昔日打法,投早投小亦可早退

国家层面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其中有一条是以科技化推动产业化。众嘉宾呼吁,一是企业界和资本界突破短期收益思维;二是希望政、企、资三方共同找到发展生物医药“最疼的点”;三是建议龙头企业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多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

通常来说,中国投资退出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是成功IPO,IPO的冷热,不仅牵动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投资意愿,也关乎相关企业迈向二级市场持续输血的路径是否畅通。

有代表强调,10年前,资本更倾向于往微笑曲线(产业中长期发展趋势)的中部投钱,更多在医药制造部分,研发、销售两端投得比较少,但现在情况大不同了,生物医药的高质量发展从更早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投融资支持。当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港股18A等,在制度设计上已给这类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本化路径,但投融资环节得跟上,比如像基因编辑这类非常前沿的领域,已经能实现在临床前阶段就成功IPO的国外案例,不但能募集到更多资金,也能提高研发效率。纳斯达克的很多创新型企业,不少项目还处于临床前、IND阶段,但能够迅速释放一级市场风险,研发效率也变高。

鉴于此,建议“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机构/人可以寻找更加灵活、专业的退出方式,而不是死守IPO。并不一定要从早期投入一直跟进到商业化,在临床Ⅲ期甚至Ⅱ期、企业刚刚拿到IND申请也可选择退出。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融资机构进入。另有嘉宾表示,如果政策层面在IPO阶段对尚未盈利的创新型药企包容度更高,也将进一步激活一级市场投资热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