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ADC凭什么这么香

发布时间:2024-04-07 10:50:07作者:刘莉 综合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刚刚过去的3月,在全球公认的最具投资价值的ADC潜力赛道上,本土企业不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许可交易均有不俗表现。

首先是自主研发利好频频。百利天恒3月公告称,其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BL-M05D1(ADC)获得中国主管部门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局部晚期实体瘤;华东医药自研ADC新药HDM2005已申报临床试验获受理,有望加速开发进度;3月28日恒瑞医药公告,其自主研发的TROP-2抗体偶联药物SHR-A1921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等。

其次是许可交易进展喜人。前有百利天恒公告“大礼包”,截至3月7日,已收到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开发与商业化许可协议8亿美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首付款,预计将对公司2024年业绩产生正向影响,ADC“钱”途无量。后有翰森制药祭出大手笔,3月中旬宣布将以不超过50亿元授权引进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的一款双抗ADC产品HS-20117/PM1080。

另在海外合作开发上,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与艾伯维合作的ADC药物ELAHERER近日获得美国FDA完全批准,用于治疗铂耐药卵巢癌……

ADC那么香,确是激发企业增长第二曲线妥妥的“新动能”。就在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主办的2024第三届光华论坛辟出专门环节,关注ADC药物研发与国际化路径,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叶定伟、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应天雷、上海鹰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邓光辉分别发言,本文剪辑部分观点,供业内参考。

观点1  勇闯新技术区

ADC作为能够大规模杀伤肿瘤细胞的药物,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这类药物的研究进展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过去几年,ADC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多家药企涉足,并推出了相关产品。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更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致力于参与全球竞争与话语权的角逐。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同质化竞争加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需要思考的。

虽然ADC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药物研发范式,但仍有很多新技术和配体等待科学家们解锁和应用。比如多肽偶联、纳米抗体偶联、核酸适配体偶联药物(ApDC)开发等,具备各自不同的优势,这些新技术都有可能为ADC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当然,要想真正应用到临床,还需进一步验证与探索。

观点2  人才无惧转型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中国在ADC领域的研究起步其实较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微微星光”,但到了近几年,一些科学家和企业才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说明任何投资与布局都需要战略眼光与前瞻性意识。其中衍生出不少因该领域技术领先而服务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机构,比如出席本届光华论坛的企业代表,有实力服务于荣昌生物、映恩生物、多禧生物等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专业技术型机构。

在此特别指出,实践已经证明,化学专业出身的人很适合转型进入生物药领域,不少原本从事药物化学专业的人才,通过ADC这个桥梁,已成功泊入生物药赛道。

观点3  加大许可引进

ADC作为“出海”热门选项,“卷”度要适量,不能因为热门就止步不前,而应再次突破自己的边界,在“热门”变“冷门”之前寻找到新航向。

国谈持续扩围,倒逼国内企业将目光望向更远,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鉴于此,不管是创新药企还是传统药企,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化机会,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人会看到这几年“出海”进展大大提速,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可能始于港股18A、科创板的推出,创新药企的努力、本土临床资源和效率的优势带来资本市场的关注与市场规模效应等。

有时投资人会琢磨:为什么不能许可引进更多创新管线,让本土企业来做全球开发?这是美好的愿景,现实情况是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全球化的能力。但在与跨国药企交易、合作当中,本土企业可以慢慢积累经验。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成熟和扩大,相信本土创新药企会取得国际化的更大成功。

观点4  被低估是挑战

中国药企在“出海”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其中一个挑战是尚未具备完善的全球开发能力,很多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还无法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和开发。另一大挑战是国际合作中的不同国家待遇问题,特别是本土药企在跨国合作时,相关项目和交易可能面临被低估的情形。

一些初创型但有很好创新思维的小公司开发出来的前沿管线、技术或产品,能否获得中国大企业的青睐?这也可看做行业整合中的一部分影响因素。现阶段,传统药企、部分头部企业的经营思维和全球商业化能力还有待修炼,特别是一些传统医药上市公司,在商业化合作方面往往只拿到某个产品的代理权,或在一些小型交易项目上试探,在比较大规模的交易上缺乏相应的布局。不可否认,全球头部跨国药企有足够资本支撑高溢价的早期项目收购,这些是不少本土企业还不具备的条件,需继续努力。

观点5  研发也是“商品”

业内同行曾讨论,有前景的早期项目如能在国内找到有缘的投资方,并能与国内大药企合作,那再好不过。如果项目在早期就出售给外企,今后真的商业转化成功了,作为新药上市引进至中国又得花费一段时间。

这不仅仅限于ADC交易,所有的医药创新早期项目都面临这一现实问题。圆桌论坛上有嘉宾表示:“经常想对同行说,我们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可能就能找到合适的投资人了,就能把创新项目在国内很好地推进下去。”换言之,越是全球经济焦灼期,坚持越不易,也更显可贵。从ADC的国际化可以看出,我国创新成果呈量级发展,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继制造业之后,研发国际化大势已来。研发也可以看做一种“商品”,这个商品在中国有非常高效的生产能力,成本实惠,国内的研发人员众多,具备高素质专业水准,未来研发项目国际化的步子会更大,ADC只是一个开始。

此外,有嘉宾提出,国际化有时不用刻意而为之,企业只要专注地把产品做好,做到数据一天比一天更亮眼,瞄准特定需求,将每个产品做到极致,好产品自然就会受到关注。专注地做好项目和产品,这是商业化的底层逻辑。

观点6  谈判紧抠细节

有论坛嘉宾分享了与外企进行ADC交易谈判的过程,不是“艰难”二字就能囊括。前期的非见面沟通细节不做赘述,从几十家企业谈到几家企业,最后现场“临门一脚”只差签字时,过程还是异常煎熬。特别是外企团队非常抠细节,每个条款都咬得很紧,中途好几次都谈不下去了。企业管理者必须激励自己和团队扛过去,加深沟通,最后终于谈成合作,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价值。这位嘉宾还劝诫同行一定要保重身体,健康事业是要靠健康的身体支撑的。

观点7  联合创新补链

全球投资环境回调,ADC板块表现不错,那么,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是不是只有“出海”才算成功上岸?ADC是否能做成完整的产业链?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通过联合创新,加强企业在不同环节间的合作交流,包括促进药物开发的迭代,构建与整合整条产业链,每一环都需精心打造。同时明确产业链分工,做化学分析的做好分析,研究者、医生、机构各司其责,形成合力。不能急功近利,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还有支付方面,国内医保体系有其特殊性,ADC药物需更多考虑如何进入美国等高端医疗市场,利用好高端市场的支付体系规则来推动药物的创新与商业化进展。

最后,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国内资本市场比较友好,投资方与被投方共同努力,往商业化方向推进,争取实现正常收益并顺利退出。

★★★ 小结 ★★★

全球主流市场的医药政策与经济环境,必须正面理解和看待。没有过不去的槛,面对资本回调压力,挺住,未来会更好。圆桌论坛最后发言的嘉宾用《咏竹》一诗与行业共勉:“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中国医药资本市场以及创新赛道,始终需要葆有坚不可摧的韧性。

第三届光华论坛圆桌讨论会现场录音:付志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