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再造新药产学研用融合范式

发布时间:2024-03-12 11:11:38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年来,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持续提速,药企研发积极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药品迎来新进展。3月5日,康弘药业申报的生物制品创新药KH801注射液临床试验获批。此外,还有多家企业的产品也相继获批临床。


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据了解,康弘药业此次申报获批临床试验的KH801注射液为抗CD24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提高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同日,百奥泰在研药品注射用BAT8010联合注射用BAT1006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以及在研药品注射用BAT7205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上海莱士用于血友病及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出血发作预防治疗的SR604注射液,亦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今年以来,恒瑞医药、海思科等创新药企相继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坦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到医药产业的创新,不能仅依靠其中某一个环节的单打独斗、单兵作战。每一个创新药物的成功上市,都经历‘九死一生’‘十年磨一剑’。因此,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产、学、研、医等各环节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

在业界看来,真正好的研究是从基础研究到新药产品。不过,让产品走向市场并非易事。尽管新药研发有不同的路径,但若缺乏对靶标的发现,便只能做国外比较成熟、成药性比较好的靶点。

李燕认为,应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集中最优势资源,组织国内该领域最顶尖、最资深、具有最强优势的单位组成最强“战队”,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桥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协同创新转化机制,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以及产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同时建立基于专项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和纳入机制,有效疏通从创新源头到产业转化间的堵点,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协同发力填平鸿沟


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国内知名药企、科学研究院及重点高校新药研发的课题越来越多。但在行业专家看来,产学研协同发展仍有较大鸿沟。如何填平这一鸿沟?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源头创新和转化医学的短板背后隐藏的是人才的欠缺。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人才是推动新药研发、加速临床试验以及推进技术突破的根本,是赋能行业发展、引领成果转化的关键。宋瑞霖认为,目前我国医药创新要从盯着药转为盯着病。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最后到转化开发的全链条中,人才欠缺问题显得更为紧迫。系统性地培养医药人才,不仅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则认为,推进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融合继续拼搏创新,合力是关键。“医药产学研应形成一体化闭环,要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需要把基础研究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诊断、预防、治疗形成‘一条龙’,同时要与产业界紧密合作,才能形成产品、形成产业链。”

此外,也有专家提到,当前已进入AI时代,如果还是按照靶点发现、靶点验证、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的思路,将难以赶超全球创新前排国家,建议通过AI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新药的创制。现在新药研发已处于新的起始阶段,应通过不同行业的碰撞找到快速路径。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