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看看这些“龙药”的神奇魅力

发布时间:2024-03-08 11:19:30作者:安安科普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的形象深入人心,龙的意象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中药界,也有不少以龙冠名的中药。


龙骨和龙齿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其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有镇惊安神、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的功效。

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牙齿化石,可用于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龙骨和龙齿药材标准曾收载于1963年、1977年版《中国药典》,但由于化石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之后的历版药典不再收载,同时,自2015年版药典起不再新增处方中含龙骨、龙齿等化石的中成药品种。


龙脑

龙脑是冰片的俗称,始载于《新修本草》。冰片的商品种类主要有天然冰片、艾片和合成冰片,三者均被《中国药典》收载。三者外观形状极为相似,均为片状或块状结晶,色白,气芳香,目前市场上大多为合成冰片。

天然冰片性凉,合成冰片与艾片性微寒,三者味辛、苦,归心、脾、肺经,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功效,临床上多应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等症。


龙胆

龙胆,又名龙胆草、胆草、陵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叶似龙葵,味苦如胆,故名龙胆。其性寒,味苦,归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等。


龙眼肉

龙眼肉又名桂圆,龙眼很早就已作为药用,李时珍说“龙眼大补”“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

中医认为,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其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具有促进造血、改善心脑血量和降血脂作用,为滋补心脾之佳品。


地龙

地龙,又被称为蚯蚓、曲蟺等,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等症。

地龙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来源丰富,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其临床应用广泛。


>>>结语<<<

中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不可或缺地带有龙文化的深深印记。很多中药以龙冠名,虽然本身和虚构的“龙”之间关系并不大,但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表现,也是古人与病痛斗争的智慧结晶。

相信伴随着中华“龙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传统中药的深入挖掘、开发利用,包括所有“龙族”中药在内的中医药必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金芳,周跃华.关于龙骨、龙齿在中药新药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 2014,16(10):785-787.

2.张历元,李元文,林欢儿.中药冰片的商品种类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8,13(4):1025-1029.

3.叶繁庆,孙雨颉,范春雨等.龙胆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54(19):6497-6510.

4.叶繁庆,孙雨颉,范春雨等.龙眼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54(19):6497-6510.

5.王艳丽,宁宇,丁莹等.地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2,39(12):86-88.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