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络病理论领航全球创新中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28 14:46:05作者:谢文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际络病学大会“传承、开放、创新、融合”二十载

    以“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为主题,2月24日,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石家庄市举行。会议共设1个主论坛和12个分论坛,刘德培、樊代明、张伯礼、张运、吴以岭等近20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海内外10万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

大会围绕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疾病等疾病防治与相关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等,交流分享了络病研究最新科研成果,全力推动络病学的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

QQ图片20240228143809.jpg络病理论转化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络病在古医籍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了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络病证治”“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形成指导心脑血管病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系统原创理论。目前,中医络病学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在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0年的砥砺创新,在提升患者临床获益、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总结了以理论为先、循证为王的成功经验。”张伯礼院士在开幕式上指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络病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理论创新和药物研发等方面,成果丰硕,为中医药抗疫、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慢病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发挥络病学优势特色,加强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协作,推动络病学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QQ图片20240228144048.jpg

国际学术盛会搭建交流平台

QQ图片20240228143845.jpg

“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创办了国际络病学大会。近20年来,大会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医药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行业内外掀起了学习络病理论、传承络病理论、应用络病理论的潮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表示,今后学会将打造更多中医药国际系列品牌会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享中医药学术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开放发展。

此次大会主论坛上,两院院士吴以岭、张运、于金明、葛均波、贾伟平分别作了题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应用》《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20年研究》《肿瘤精准防治新策略》《泛血管疾病: 启示与未来战略》《中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的学术报告,针对络病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和络病理论在多个疾病领域防病治病价值展开深入交流。同时,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也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分别作了相关学术报告,探讨了通络药物连花清瘟胶囊、连花清咳片防治呼吸系统疾病,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参松养心胶囊防治心律失常,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及通心络防治脑卒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冠心病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心力衰竭论坛、脑血管病论坛、糖尿病论坛、呼吸论坛、泌尿论坛、肿瘤论坛、精神&神经论坛、医药卫生发展论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服务发展论坛、抗衰老论坛,与会多位院士、医学专家针对络病理论在各个疾病领域如何服务大众健康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年一度的国际络病学大会是海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中医络病学领域研究前沿进展和热点话题的学术盛会,是中医药创新转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现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QQ图片20240228143944.jpg

吴以岭:微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突破

QQ图片20240228143910.jpg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全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在2月24日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在题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应用》的学术报告中分享了“脉络学说指导脉络-血管系统疾病防治”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为心脑血管病防治找到突破口。

中医重大原创理论:脉络学说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治疗微血管病变一直是国际医学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脉络学说在中医学术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创新。”吴以岭院士介绍,中医的“脉”与西医的血管概念具有同一性,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循环。

“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吴以岭院士团队溯源探流中医古籍,首次构建了对心脑血管病防治具有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的脉络学说,并提出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运用营卫理论分析两千多年来治疗血管病变的2487首方剂,其组方完全符合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的组方就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

通络保护微血管:治疗心脑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

吴以岭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了“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和“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吴以岭院士介绍,依托2项国家“973项目”开展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

“我们从2005年开始研究,3万多条研究数据揭示,‘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吴以岭院士介绍,研究数据显示,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心、脑、肾这些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

吴以岭院士强调,通络保护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在急性心梗试验中,通心络胶囊通过保护急性心梗缺血区微血管、心肌灌注单元,进而减少心梗无再流和心梗面积。在心梗后心律失常试验中发现,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改善心肌微血管血流灌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逆转电重构作用与胺碘酮相当,抑制结构重构、逆转神经重构、改善心功能作用均优于胺碘酮。在心梗后心衰试验中,芪苈强心胶囊通过保护微血管、心肌细胞,进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在急性脑梗试验中,通心络胶囊保护缺血区微血管,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神经细胞,缩小脑梗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在糖尿病肾病试验中,通心络胶囊保护微血管、肾单位,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功能。

    因此,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

QQ图片20240228143958.jpg

张伯礼:总结出“理论为先 循证为王”经验

QQ图片20240228143924.jpg

张伯礼院士在大会致辞时强调:“当前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加强中医药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充分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才能推动中医药学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络病理论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在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0年的砥砺创新,在络病理论传承创新、提升临床疗效、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总结了‘理论为先,循证为王’的成功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

理论贯穿临床

张伯礼介绍,“理论为先”是指络病理论的传承和创新,“络病”是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的,后来叶天士提出络病的一些治则、治法。真正把络病理论贯穿到临床,系统提出络病理论的实质、治疗机理以及循证证据、药物研发的是吴以岭院士,所以说吴以岭院士做的这些是络病理论研究的第四个里程碑。

“循证为王”,中医药有5000年的历史,中医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需要拿出现代证据,吴以岭院士团队借鉴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开展了系列循证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张伯礼院士认为,这些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络病学科的分支——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通络药物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取得突出成效,特别是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相关成果在世界医学四大顶刊之一的《JAMA》重磅刊出,充分展现了脉络学说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确切疗效,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同时,络病理论又有了新的分支——气络学说,形成了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防治学说。围绕抗衰老的研究,应用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抗衰老研究,研制了八子补肾胶囊,取得了明确的抗衰老作用。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医药在抗衰老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作用和优势,相信围绕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抗衰老研究在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基础上也将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期望再创佳绩

张伯礼院士希望在20年国际络病学大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传承、开放、创新、融合”的宗旨,积极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国际作出贡献,同时为中医药维护中国人民的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贡献中国力量。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