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9:48:06作者:康忠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店经营者盼望已久的定点药店“解禁”非药,真的来了!
先是安徽医保局要求删除定点零售药店医保协议中“不得以任何名义在店内摆放、销售其他物品(如各类生活日用品)”的条款,最近甘肃省医保局也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定点零售药店医保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本地区定点零售药店协议内容开展集中清查工作,纠正协议中设置的“禁止(限制)定点零售药店摆放或经营《药品经营许可证》规定范围内商品(如各类生活日用品)”等限制条款。
全国“解禁”尚需时日
据悉,此前尽管甘肃省医保局并未明文规定“禁止医保定点药店摆放经营非药商品”的内容,但在省内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非药商品上架限制,医保定点药店不被允许陈列化妆品、日用品等。
甘肃当地连锁药店经营者表示,《通知》下发之后,甘肃多数地市已明确表示不会限制非药品经营,部分地区在新一年医保协议签订时,删掉了非药品不得陈列等限制性条款。
其实,2023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通知》,就让医药零售行业看到了医保门店非药销售限制“解禁”的转机。
目前,包括安徽、甘肃在内,已有不少地方陆续跟进,但估计全国的“解禁”清理仍需要一段时间。
2018年,一些地方的医保部门先后出台政策,要求定点药店禁售“非药”,尤其是2019年4月石家庄严禁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品后,各地纷纷跟进。“一刀切”的做法引起争议。
而从医保部门的举措看,松绑也早有“迹象”。2022年底,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排查并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的通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不合理的限制和要求,直接或间接给参保人带来不便甚至损害其利益的行为。
定点药店限售非药品,主要原因是用医保卡购买非药品的违规行为屡禁不绝,部分药店刷医保卡变成刷“购物卡”。国家医保局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查处套刷医保卡的行为,收效明显,高压之下,套刷行为已大幅度减少。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把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是为了方便患者购药,但集采药品通常是零加成或低加成销售,药店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求,才能提供相关的服务,而增加非药品类就是方法之一。也有专家指出,从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考量,让定点药店经营预防、保健的非药品类符合“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未必带来显著效益
据医药经济报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已有超过65万家药店。从各大连锁的“扩军”计划来看,未来三年内各大连锁仍将保持较快的开店速度,以规模换效益,这意味着药店之间的竞争加剧、新店的盈利周期延长。
于是,向医保要流量、向“非药”要利润成为业内共识,如老百姓大药房认为“个人医保账户支付对公司门店而言主要作用在于引流”。
2022年5月老百姓大药房举行“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时,曾明确表示在可以陈列非药品的4000多家门店引入更多的非药商品,目的是用高频的非药品引流带动低频的药品、健康品销售。2023年前三季度老百姓大药房非药品类销售额达23.69亿元,同比增长19.12%。
一心堂在去年举行的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公司决定增加美妆、个护、婴幼儿配方乳粉、功效性药食同源性食品及大健康属性的日化家清类产品等,旨在打造新的营收增长点。最近,益丰发布公告称,其零售经营范围将增加食用农产品、水产品、宠物食品、新鲜水果等。在此之前,益丰于2022年3月增加了家用电器、黄金珠宝、钟表等产品。
上市连锁的多元化“试水”与“加码”,会不会成为其他药店同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路标”?
允许销售非药品对定点药店当然是好事,但若希望带来明显的利润提升不太现实。不必讳言,以前不少药店活得好,是因为把“医保卡”变成“购物卡”,一些地方出台禁止定点药店陈列非药品后,定点药店的销售额立即大幅度下滑,甚至有不少定点药店变盈为亏。如今,医保部门的严监管加上个人医保账户改革,非药“解禁”后,医保卡也难以变成“购物卡”。 一旦查获,定点药店需要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数额巨大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定点药店经营非药品主要的作用是引流,如果想要盈利,需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藉此获得贴牌产品和一定的利润空间,但显然大部分药店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试水多元化的道路上,药店曾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因此必须有所选择,即明确增加非药产品的目的,如是引流,价格需与超市持平或略低;如为了盈利,则需专注于贴牌产品,中小连锁可以通过加盟大连锁的方式,或从专门为中小连锁服务的企业获得这些产品。
应打造专业服务特色
在昆明街头,成立于2005年的之佳便利店曾经一枝独秀,因为在其发展初期,当地既没有屈臣氏,也没有7-11便利店。如今,之佳便利店不仅迎来了一心堂一心便利店这样的竞争对手,还迎来了京东便利店等其他品牌便利店的挑战。
问题由此而生,如果定点药店增加经营非药品,不但要面临其他行业同类产品的挑战,贴牌产品也会碰到同质化的竞争,迟早难免陷入“内卷”。因此,增加非药品类不可盲目跟风,要边探索边总结。在“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谈及非药业务板块时,老百姓大药房表示在功能性化妆品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微诺娜、可复美等轻医护肤品销售增速可观。
对未来非药业务多元化品类,老百姓大药房定调为“会持续探索”,这说明多元化品类管理尚无可供复制的成功模式。不过总结一些连锁药店增加保健食品的成功案例,可以证明“大健康领域”的方向是正确的。其实,可以把“非药产品”这个概念理解得更广泛一些,比如保险业务、康养服务。
由于各地经济、消费习惯等存在差异及企业的实力不同,增加非药的多元化必然是药店多元化的结局,但万变不离其宗,“健康”始终是核心。
2023年1-9月,健之佳的贴牌商品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5.8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24%。不难推测,出于利润“开源”的需要,大连锁的非药贴牌产品会越来越多,而加盟店的快速增加也增添了不小的助力。大连锁的会员少则几百万人,多则几千万人,充分挖掘会员的潜力,打造一批非药的“黄金单品”完全有可能。
在顾客眼里,药店比超市专业,由价格战向“专业”回归是大势所趋。有些药店为向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配备了营养师,健康类的非药品加上专业的饮食、保健指导,非药业务板块可上一个台阶,形成专业服务特色,抛离竞争对手。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