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大型医用设备集采规则迭代

发布时间:2024-02-21 17:32:57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药品、高值耗材国家集采持续扩围下,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大型医用设备集采。日前,安徽省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全省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目录的通知。根据通知,非财政预算安排的乙类设备全部纳入省级集采。

在业界看来,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可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规范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行为,降低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由于其与药品、高值耗材的特点有所不同,相关集采规则亟待更迭创新。


匹配医院需求


根据安徽省的通知,此次纳入省级集采范围的包括PET/MR、PET/CT、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首次配置的单台价格在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的大型医疗器械。

此前,安徽、福建、海南等省率先启动大型医用设备省级集采。据了解,安徽此轮集采改变了采购模式,在医疗机构上报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分层、医院分级、项目分包”的集采模式。

有专家认为,产品分层是为了解决大型医用设备缺少国家统一质量评判标准的问题,根据不同医用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开展性能评判,划分质量技术层次,促成“同质竞争”;医院分级是对医院提出的采购需求,按照各医院规模级别、功能需求、技术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明确采购等级;项目分包是根据采购单位购置预算、功能需求,对产品层级和医院需求等级进行匹配,合理区分不同采购包之间的技术层次。设置分包时最大化考虑需求共性,尽可能集中包数,实现以量换价。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有了更多机会参与竞争,国产中标比例提升。企业可以通过集采获得规模化订单。”深圳一家大型医用设备企业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如今,大型医用设备、医用耗材采购模式越来越向药品靠拢,但大型医用设备涉及面广,产品间存在配置差异,配付软件价格差距也很大,如果医院采购后使用效果不理想,可能会产生浪费。“集采一定要了解医院需求,因为每家医院的需求可能并不一致。”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

联影医疗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大型医用设备集采的形式与药品、耗材不同,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药品、耗材单价较低、数量规模大,比较容易通过集采降低采购成本;而大型医用设备数量少、配置复杂、医院需求各不相同。


回归良性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采购程序正发生重构。

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分为甲、乙两类。甲类由国家卫健委负责配置管理并核发配置许可证;乙类由省级卫健行政部门负责配置管理并核发配置许可证。去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64排及以上CT、1.5T及以上MRI调出管理品目,PET/MR、部分高端放射治疗设备由甲类移至乙类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品目,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系统纳入甲类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

不再受配置证限制后,医疗机构对于中高端CT、MR产品的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据平安证券分析,由甲类降为乙类,采购门槛降低,采购周期缩短,医院对于高端分子影像设备的需求将得到释放,大型医用设备装机有望加速。

前述深圳某大型医用设备企业负责人表示:“大型医用设备进院管理严格,采购多是公立医院自己招标,现在一些省份开始试行集采。由于集采采购周期长,采购标的变大,产品会有所降价,但也要看采购量的多少。如果企业不参与集采,就没有订单,若再无其他渠道,很容易失掉市场份额。要鼓励充分竞争,鼓励国产设备做大做强。”

集采也有望推动国产医用设备高端化进程。联影相关负责人指出,集采政策对联影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集采,企业不需要对医院逐一进行个性化、大范围的推广宣传活动,有助于减少市场推广、流通等销售费用,进一步提升直接销售规模比例,促使行业内各厂商回归到产品、技术、质量、临床等方面的良性市场竞争轨道。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