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如何让医学人才“沉”到基层?

发布时间:2024-02-05 18:02:12作者:黎东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来源:医药经济报

强基层是近年来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但由于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原因,曾有一段时期许多医学人才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工作。如今,这一现象正在改变。据丁香人才发布的《2023年医疗秋招报告》显示,2023年秋季,医疗行业的招聘需求持续增长。从投递数量看,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的投递占比逐渐上升。


供给能力提升


投递量的增加,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支持。去年3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各级医院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旨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以人员下沉为核心深化医联(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提高全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就医体验。医学人才就业向好,也体现了老百姓对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大、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这一良好的医改效果。


供需两侧发力


基层医院如何吸引更多医学人才?笔者认为,供需两侧需共同发力。从理论上说,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本身就是对立统一体,供需任何一方失衡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患者不愿意去基层看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基层的卫生服务能力不行,患者的健康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从数据来看,基层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不足。以全科医生为例,《“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全科医生数量要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而公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由1.37人增长到2.90人,距离实现目标还有每万人口缺1.03人的差距。另据《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2亿,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7亿人次,占比50.7%,这与《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提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围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这一核心共同发力。


真金白银引流


为了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医保政策通过提高基层就医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等做法,将首诊引流到基层。然而,患者不会将费用高低作为去哪一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是优先考虑卫生服务能力。基于此,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做了大量改革。

笔者认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人才。即基层医疗人才必须充足且服务能力优良,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配套要跟上,如此,老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才能在基层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实践中,为改善人才短缺这一现象,近年来不少地区在待遇、职称方面提供政策倾斜,为基层医学人才开辟更宽松、更便捷的就业机会。例如,广东省通过“重投入”“重激励”“重帮扶”三个层面不断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增量提质。2022年,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34.5万人,比2020年增加了11.7%,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从3.12增长至3.66。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将订单定向农村大学生招收规模扩大至每年2360名。实施“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面向全国选聘100名首席专家,担任47间中心卫生院的学术带头人。每年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养全科医生3000名以上。为激励更多卫生健康人才到基层发展,广东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补助方案,出台“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后到基层工作的医师,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粤东西北紧缺专业聘中级后、在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可申报直接认定副高职称”等多项措施。


相关<<<


社区医院小身板如何挑大梁


日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旨在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在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中,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基层医院、三级转诊制度在内的医共体建设被各界寄予厚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到68%。较之以前的患者寥寥,时下不少社区医院已出现排队现象。不过,想让社区医院挑大梁,托起基层群众医疗服务基本盘并非易事。当前,不少社区医院存在囧境:从“人”的层面看,编制紧张衍生“用人难”、待遇偏低导致“招人难”、平台吸引力不足致使“留人难”;从“物”的层面看,基础设施“旧且缺”、医疗设备“旧且少”;从“诊”的层面看,诊疗业务“跳崖式”下滑、病房病床“晒月亮”。

为社区医院强基赋能乃大势所趋,且迫在眉睫。社区医院服务能力是一个宽博宏大的综合议题,表现在外端,就是服务能力不足以满足社区群众求医问药所需;表现在内端,就是人、财、物保障不足,无法跃升到且维持较高水平。假如单兵突击,哪个山头难攻就主攻哪个山头,针对性有保障,整体性未必如愿。提升社区医院服务能力,当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剥洋葱式层层递进,一揽子解决。

坚持目标导向,以目标分解手段。认认真真做好医院规范化建设,让社区医院和多数医院一样,能诊疗大多数疾病,患者不必都往三甲医院挤。以规范化为目标导向,将建设任务分解,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协同推进,发挥集束效应。

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促进改革。一要问群众所需,获得基层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大数据,对症下药、按方抓药;二要看自己所短,按照相关规范,补齐短板、拉升水平。

(摘编自《广州日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