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3:58:19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药进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突出的堵点,备受瞩目。随着药审改革不断提速,国采国谈逐步常态化,新药获批上市后快速商业化的关键落在了“最后一公里”上。
截至2月1日,上海市37家市级医院全部完成药事会的召开,国谈新药应进尽进。解决新药进院难题有了更积极的推力:继广东、上海之后,四川在1月中旬也就取消医疗机构用药数量和明确药事会举行时间进度而专门发文,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成立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儿童用药等工作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重点围绕优化医院药品配备、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等工作开展研讨。引人关注的是,文件要求自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三个月内及时召开专题药事会,优先将谈判药品纳入重点考虑范围。
若这一推力不断扩面蓄能,新药进院难题或将打开新局面。
与时间、资源竞跑
近年来,创新药陆续上市,业界普遍反映,进院难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头号卡点。
除四川取消药品总品种数限制外,上海也要求医保目录发布一个月后召开药事会,对各级医院用药目录品种数不设数量限制,新增谈判药品、竞价药品实行预算单列,前三年不纳入医院医保总额预算。此外,广东开先河明确药事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以确保国谈药顺利进入医院渠道。
很多企业关心,其他省份会否持续推出类似举措,这一风向牵动着产业敏感神经。“坦率来说,新药进院难在逐渐清障,但仍面临着诸多阻力。归根结底,映射的是产业链利益再分配的博弈。”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新药进医保的时间窗口已缩短至一年半左右,若第一年未能及时进院,到下一年入院名额中,当年新增国谈药肯定更具优势,加上现金流压力较大,企业新药进院的心情更加急迫。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则从医院角度分析道:“一则,医院不进某款新药本身已表明产品价值并不突出。既然老药能解决问题,临床已形成使用规律,而新药若无明显优势及使用经验,医院和医生自然没有动力引进。二则,国谈药品逐年增多,进院需求陡增,然而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存在总量限制,要‘进’就得有‘出’,这就涉及科室间的利益博弈。同时,医院也要应对公立医院考核问题,药占比、门诊住院次均费用等都要顾及高值创新药价格影响考核业绩。综合这些因素,新药进院变得更加复杂。”
及时进院迫在眉睫。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博士直言:“医院药事会及时召开更方便患者及早获益,但无论每年召开几次药事会,不同科室进院名额有限,机会并不均等,企业需要多维竞争,这是一场企业与时间、资源的竞赛。”
全场景学术推广兴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破解进院难打开一道门缝后,或引发蝴蝶效应。
值得思考的是,创新药企业多年孵化的项目,在关键时刻因融资难,不得不License-out出去,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授权。试想,创新药难进院,同质化的创新药是否真正满足了临床需求?底层堵点仍是创新药同质化导致商业化遇阻。
从目前创新药的商业化情况来看,挑战重重。如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2021年进入医保,截至2023年上半年,这些产品贡献的营收规模并不如预期。终端格局的变化倒逼企业创新转型,聚焦真正差异化项目。以泽贝妥单抗注射液为例,从获批上市到进入新版医保目录,仅用半年时间。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药醋酸阿比特龙片近期首批上市发货。业界普遍认为,未来3年将是国内创新药商业化高峰期,如何快速做大迫在眉睫。
除及时召开药事会外,临时采购也是当下新药入院的另一主流方式。创新药行业贝塔效应将持续向上,中国院外营销联盟首席营销专家孙跃武则表示:“随着院外处方流转的利好政策落地,药企要打造处方外流模式的营销路径与销售链条。”他认为,新药营销必须跳出传统窠臼,尤其在互联网语境下,药品渠道全面变革并模糊边界,包括直播等新生态的不断优化,全场景学术推广监管和学术全链路合规风控将是新药院内上量的核心点,进而培养处方习惯,获得临床医生认可并主动推广用药经验。企业需要一套可执行的营销方案,最终达成销售目标。
换言之,厂家要从过去建立药物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向建立药物与疾病的关系转变。前述企业负责人坦言:“顺应变化才能抓住机会,专业学术推广将是解决新药进院后上量问题的关键,这对企业医药代表同样是一大考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