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IPO频撤 并购加速融资“补血”

发布时间:2024-01-30 16:02:29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4年A股开市以来,已有多家医药相关企业终止了上市申请进程。其中包括爱科百发、博纳精密、华理生物、澳斯康生物、欣捷高新相继主动终止IPO。在IPO项目从严审核趋势下,终止IPO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对创新药企来说,上市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加大谋求外部合作,求购之风渐成态势。   

终止原因各异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市场上,终止上市进程(包括撤回与审核不通过)的企业达200多家,相比往年数量增加。其中,A股共有38家医药企业终止IPO。

值得关注的是,近半个月内,除澳斯康生物外,还有皓天科技、湃肽生物、思睦瑞科三家CXO企业接连撤回在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申请,资本市场CXO赛道和中小CXO企业承压,经营业绩和体量不突出的企业IPO面临考验。

对于终止IPO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有的可能因为核心管线产品并非自研;有的可能因为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大客户;还有的可能业绩表现不够亮眼等。”

提高上市质量

2023年,资本市场迎来全面注册制重大改革。进入2023年下半年,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明确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IPO项目从严审核,盈利稳定性、市场前景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并倾向于更加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由于融资难度加剧,一些医药企业上市后表现不佳。未盈利企业要解决如何盈利的问题,而盈利企业则要说清销售费用的情况,或许让部分企业认为当下并不适合上市,进而选择暂停IPO。”

今年,IPO将继续保持更严格、透明、审慎的发行上市监管,从而不断提高IPO企业质量。国泰君安预计,2024年主板及双创板块股票仍将保持相对较缓的发行节奏。安永表示,政策扶持或将向符合国家战略的“硬科技”倾斜,行业集聚效应增强。

借力各取所需

君实生物副董事长李宁曾表示:“国内外大环境和政策调整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加之创新药企业调动配置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依然较弱,在经济扩张期,资本与企业管理者往往能够放眼长远耐心耕耘。如果发展方向与市场策略无误,最终可能成长为具备相当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一旦形势变得严峻,企业则面临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

眼下,创新药企正通过BD、并购积极谋求出路。新一年,License-out模式授权产品继续火热。阿斯利康宣布与安锐生物达成独家选择权和全球许可协议,开发并商业化一款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L858R突变的新型变构抑制剂;罗氏制药宣布与宜联生物已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YL211(c-MET ADC),用于治疗实体瘤;苏州瑞博生物及瑞博国际研发中心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携手合作,宣布将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等。

除了产品合作,跨国药企还相继出手收购中国Biotech企业。继阿斯利康宣布将以最高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后,诺华制药于1月5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进一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接连两桩交易,打开了今年收购潮的想象空间。

在业界看来,无论是产品合作还是收购,均说明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创新能力得到了跨国药企的认可。如今跨国药企大举砸钱引进新产品,合作缓解资金压力,两者各取所需,预计未来合作将更加频繁。

另有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跨国药企的实力和初创Biotech企业之间差距较大。由于很多Biotech企业资金不充沛,不管是早期研发还是后续商业化,与跨国药企合作均会给一些国内企业的成长带来帮助。Biotech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标准开发产品才有可能得到认可。合作也可以提高产品推向市场的效率和速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