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成药集采政策走向研判

发布时间:2024-01-26 10:42:29作者:邓勇 王哲来源:医药经济报

1月9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在2024年工作安排中提出,推动集采“扩围提质”,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至少达到500个。而500个集采品种目标原本计划在2025年完成,业内预计中成药集采将持续扩围。

近年来,中成药在药品费用中的占比大幅提升。2022年2月,国新办带量采购改革进展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相关领导人指出,中成药在2021年部分省份已经组织联盟采购的基础上,2022年要有序地进一步扩大范围。

从2020年起各地开展中成药带量采购,至2023年10月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中选结果落地,我国中成药集采规则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在倒逼行业转型升级。

QQ图片20240126104202.jpg

广东降幅最高

2023年6月21日,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共有86家企业、95个报价代表品参与现场竞争,其中63家企业、68个报价代表品中选;当年7月5日,正式中选结果公布,与拟中选结果一致,7个增补拟中选,2个议价拟中选,59个直接拟中选均顺利转为正式中选,中选率达71.6%,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49.36%,预计每年节约药品费用超过45亿元。从采购组来看,降幅居前的三大采购组分别为复方斑蝥(-59.5%)、醒脑静(-55.5%)、香丹(-54.7%)。

从价格平均降幅来看,截至2023年7月,在相对成熟的省级中成药集采活动中,湖北牵头的首轮中成药集采价格平均降幅42.27%、广东牵头的6省中成药集采为55.9%,山东中成药集采为44.31%、北京中成药集采为23%,以及范围覆盖30省的全国中成药集采为49.36%。综合来看,全国中成药集采的最终平均降幅仅低于广东牵头的6省中成药集采。

规则日益完善

随着中成药集采持续扩围,集采规则也日益完善。

从分组依据来看,广东省的集采工作考虑中成药竞争格局,按照独家品种和非独家品种划分;山东省考虑累计服用天数;北京根据竞争格局分为带量联动和带量谈判;全国集采分组考虑采购金额。

从打分依据来看,集采规则综合考虑医疗机构认可度、药品企业排名和供应能力、药品企业创新力、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等情况。不以价格为唯一衡量指标更符合中药行业的特色,比如全国中成药集采综合得分=价格竞争得分×60%+技术评价得分×40%。

从中选规则来看,广东省对独家品种规则友好;山东省设定复活机制,为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企业,提供二次入围的选择;全国集采推出增补拟中选复活规则,以保障主流企业有更多机会降价中选。

同时,根据《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要求,拟中选企业除报价代表品需要降价之外,该企业“供应清单”内其他产品都需要按报价代表品的降幅等比下调价格,形成非报价代表品(即供应清单内的同采购组、同企业的不同剂型、规格产品中,联盟地区医药机构2021年采购金额最大的产品之外的其余产品)拟中选价格,而非报价代表品拟中选价格=非报价代表品的基准价格×(报价代表品拟中选价格/报价代表品基准价格)。另外,若按上述规则形成的非报价代表品拟中选价格高于省级、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的,应调整至省级、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最低中选价格。不难看出,在看齐中选的报价代表品、对标目前的集采最低中选价格的双重要求下,非报价代表品的价格降幅可期。

以量驱动成长

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体现了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质量。湖北省牵头的全国中成药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价格降幅基本在预期范围内,技术评价得分占比40%,反映出国家对中成药质量的重视。此外,集采规则包含增补拟中选条件,其中安徽雷允上的脑安滴丸因技术分达到100分满分,满足“14.5.2”的增补拟中选条件,侧面体现出集采规则对于产品质量高的企业有更强的包容度。

第二,大单品更具优势。对于2021年产品服用总天数达到同采购组所有企业服用总天数70%且其代表品报价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企业,可以通过 “14.5.1”实现增补拟中选,例如广东众生的复方血栓通胶囊、山东沃华的心可舒片等,体现集采政策对头部大单品更友好,这一态度未来可望延续。

第三,剔除高价品种。集采条件中限制代表品报价日均费用不能超过同采购组日均费用的1.8倍,避免出现产品报价过高、定价不合理的情况。

未来中成药集采有望持续利好高质量、生产规模大的产品,对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布局能力要求更高。中药行业的核心成长驱动来自“量”,本次集采或成为催化行业量增的因素之一。此外,基药目录、医保政策等均有望在“量”上驱动行业成长。

价格技术并重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12727亿元,中成药占比19.7%。面对如此庞大的院内市场和已经来临的全国性中成药集采,中药企业如何理解并判断政策走向?

第一,“双集采模式”,关注院内市场销售额TOP200品种。虽然由湖北省牵头的中成药“国采”仅涉及42个品种,但从国家医保局2023年3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可以看到,未来的中成药集采将采取国家集采和省级集采共存的“双集采”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具体情况不同,未来国家集采或将以全国层面销量较大的品种为主,而省级集采将聚焦于本省销量较大的品种。《通知》明确规定: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个,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应有所覆盖。由此推测,到2024年,医院市场内处方量较大的TOP200个中成药品种有机会纳入集采目录。

第二,“价格标+技术标”大概率成主要规则。目前来看,中成药集采至少包含7个细分指标,如医院认可度、企业实力排名、企业创新性排名、原料GAP认证、药品保障水平、企业招投标信用记录、产品飞检记录。随着中成药集采覆盖品种增多,未来“技术标”领域的细分指标还会进一步丰富,如中药保护品种、循证医学证据、真实世界研究证据等指标可能纳入“技术标”的加分项。

第三,引入“复活”机制,量价联动趋合理。为了鼓励中药企业积极参与集采,中成药集采还可能引入“复活”机制,对“量价联动”中企业比较关心的回款等细节做保障性规定。

另据德邦证券、银河证券研报,中成药集采主要针对竞争相对充分的品类,对独家品种的影响较小,以药店渠道为主的OTC品种亦不受集采影响,同时集采规则与降幅相比化药较为温和,短期影响有限。中长期来看,中成药集采也是“腾笼换鸟”,为更优质的中成药品种(尤其是独家中成药新药)腾出空间,有望利好持续储备优秀独家品种的中成药头部企业。

>>>链接<<<

适应集采规则 药企转型升级

后集采时代,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强、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企业将有望实现长期发展。中成药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实现转型:

第一,完善中成药全产业链布局。在产品质量过硬的情况下,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长期获益于中成药集采。为此,中成药生产企业应当布局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器械研发基地等,进入行业上下游。尤其是集采中标企业,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的最好方法是,自己掌握原料基地,或者至少重点品种有基地,或与合作社签订合同。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理顺产业链条。企业建立囊括产地、产品、价格波动、从业者、供需、质量标准等信息在内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底层使用统一编码实现全流程追溯。构建产品管理体系,有助于中药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的底层逻辑贯通并实现闭环,帮助企业解决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难题。

在这个闭环前端,是以区块链理念构建的订单农业,与需求企业年度订单直接挂钩,商品码售完即止,外部资本无法介入,以确保供应价格的稳定;流通环节采用全流程的二维码追溯;销售环节给予优质优价,鼓励订单农业和全程追溯;配套完成标准化的仓储物流、第三方检测等基础功能等。

第三,加大研究投入,提高竞争水平。一方面,聚焦产品管线,加大研发创新。集采政策不仅促进中成药价格降低,还会倒逼质量不过关、疗效不合格的产品退出市场。为此,药企应当集中精力研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另一方面强化产品差异化创新,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增强中成药学术推广力度。相较于化药,中成药推广基础较为薄弱,在医生群体的品牌认知度较低。因此,现代药企建立的产业体系必须注重专业化、学术化和标准化,打造过硬的药品循证体系和学术推广体系,并向临床推广。

第五,评估产品属性,积极发展院外市场。目前,大部分做第三终端的药品都是处方药,这意味着稳固的市场地位必须建立在夯实的临床基础上。只有循证证据、临床推广体系完备,医生认识到位,患者流才会源源不断,而不是单纯通过让利来拓展渠道。(本文作者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