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国新药投融资以进促稳

发布时间:2024-01-23 16:42:51作者:王进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4年开年以来,中国医药企业投融资持续回暖。迈诺威医药、昂阔医药、威凯尔医药、谦仁生物、循曜生物、恒瑞源正等纷纷宣布完成上亿元融资,显示中国医药创新原力继续迸发。而刚刚过去的2023年,虽然流向创新药领域的VC、PE投资总金额尚未恢复到三年前的高点,但可以看到本土生物医药对于资本的吸引力在逐步复苏。


内外因共同作用


2023年以来,国家政策继续向代表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领域倾斜,比如鼓励创新药入医保方面,相关产品进入医保时间缩短、数量大增。有数据显示,创新药入医保从五年前的不足20个、平均入医保时间为4.5年,到2022年的近90个,入医保时间为1.5年,极大激发了原始创新的热情。

随着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管线和产品进入临床和申报的数量也在增加,产出预期向好。其中,资本的托举作用不可小觑。

除了A股市场,截至2023年8月底,有超过60家生物科技公司还借道港股18A上市,总市值约5740亿元。而过去两年,与海外情况类似,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受大环境影响有明显回调,但值得欣慰的是,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营收有所增加。以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18695亿元,同比增长0.91%。当然,营收增幅还相对有限。

如今,国家层面出台了更多稳增长的政策,加之2024年美联储如果有降息预期等外部因素作用,或许会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带来“强心针效应”。

QQ图片20240123164217.jpg


步入商业化收获期


根据麦肯锡最新报告,中国本土创新医药市场未来成长潜力巨大,当下,本土创新药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和收获期。特别是近五年来,创新药准入许可与可及性大大改善。

2022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其中,外企150亿美元,本土企业5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其中,外企300亿美元,本土企业200亿美元,所占比重将从2022年的25%上升至40%以上。

麦肯锡报告还从资本市场、创新产出等维度分析了中国新药研发的现状和趋势。 

资本市场 中国新药研发公司IPO上市的企业,2016年只有屈指可数的两家,从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2日,分别达到30家、44家和53家,资本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新药研发型公司(多数未盈利)获准上市。笔者留意到,经历2018-2021年的高速增长,2022年开始步入调整期,调整后的估值或许会给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带来提升和反弹的机会。期待更多利好消息能触发未来股价的回升。

VC/PE的投资也有类似节奏。经过2020-2021年创下的55.2亿美元、57.7亿美元的投融资高峰,目前仍在复苏中。

新药产出 尽管涉及中国医药企业的投融资金额和上市公司估值整体有所下降,但新药开发的产出明显提振,特别是本土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近年来稳步上升,多个新药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快速审批通道,多个本土研制的新药获得FDA批准上市等。

国内前十大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中,有9家在超过15个国家布局,至少3家在欧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创新价值链产能,6家在欧美和澳大利亚建立了研发中心,3家在欧美建立了生产基地。


及时反思促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问题值得企业反思。特别是新药研发投入大、期望高,但挫折和屡屡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包括:经验较少的投资人和短期导向型的投资资金入场;资金和研发过度聚焦于某几个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企业管理团队经验不足,投资者和实控人缺乏战略眼光与全球合作的能力;急于求成,投机冒进;相关企业轻重缓急安排不妥,对重要项目投入不足;大型投资决策不够谨慎等。


★★★ 小结 ★★★


近年来,中国新药研发企业数量继续增长,投入加大,进入临床阶段和新药上市申报的数量上升。中国创新药不仅将普惠国民,还会对全球医药市场和解决临床刚需有所贡献。

创新贵在坚持,只要保持活力与开放心态,未来中国新药研发与产出的国际地位将稳步提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