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心衰药物求同存异 中西并进

发布时间:2024-01-10 14:55:13作者:谢先余(淮北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240110145444.jpg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事件链终末疾病,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病因之首。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公布的数据,中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已达1205万,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力衰竭防治任重而道远。

ACC分期助早期干预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病因所致心脏结构或(和)功能障碍引起一组自发性、进行性、复杂性的临床证候群,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喘、运动耐力下降、水液潴留等。

根据心衰的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可将其进行ACC分期,共4个阶段,分别为A期:前心衰阶段,仅有导致心衰高危因素;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出现心脏结构改变,无临床症状;C期:临床心衰阶段,出现心衰临床症状;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内科治疗后休息仍有症状。

ACC分期阐释了心衰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简单到复杂演变的过程,是对纽约心功能分级强有力的补充。其强调了心衰可防可治,旨在对心衰患者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与中医学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疗模式走向多元化

传统心衰治疗注重于强心(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增加心肌灌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改善其预后。鉴于现代医学对心衰的病理机制不断的深入研究,心衰治疗的理念发生里程碑式的飞跃——不再局限于血流动力学效应,更注重阻逆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细胞凋亡。

在此理念下,治疗模式走向多元化。常见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上述药物能显著改善心衰的预后,但仍不能完全遏制心衰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心衰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低血压、低灌注、低容量、慢心率)的患者,对以上治疗心衰药物有所禁忌、顾虑,导致服药耐受性、依从性、联合性大大降低,甚至无药可施。如何快速、安全、高效改善心衰患者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大热门难点问题。

新中成药强效便捷

中医认为,心衰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虚为本,夹阴虚,或阳虚,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根据其临床特征,将其归属 “喘证”“水肿”“心悸”“痰饮”“心痹”等范畴。需指出的是,以上病症只反映心衰患者某一阶段或某一过程的病因病机,实际上,处于不同阶段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且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处于同一阶段,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甚至表现为 “病重症轻”或“病轻症重”,容易延治、误治。因此,临床症状疗效的判定虽简单直接,但内容宽泛且缺乏特异性,是束缚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也给中医诊断、治疗、疗效判断带来一定的偏差。若要破局,必须借助于现代实验室(心电图、心脏超声、NT-ProBNP)等检查标准。

事实上,中医药对心力衰竭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及较好疗效。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心衰在缓解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对心衰证型分型繁杂,辨证标准不一致;治疗方法差异大,临床治疗方案难以大规模推广;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致,偏重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乏对远期疗效和心血管终点事件指标缺少循证医学的支持等。因此,加强心衰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与心衰证型相一致高质量、高疗效、高标准中成药,从循证医学数据中归纳出中医药对心衰症状量化、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心衰综合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治疗心衰的口服中成药有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生脉饮等;静脉注射中成药有血塞通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药物种类较多,但剂型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心衰病情复杂、证型多变的需求。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适用于心衰(气阴两虚证)的患者。秉承中医“病证结合”经典理念,突破常规剂型,利用先进的药物提取技术,制成冻干粉剂,药量精准(红参0.5g、五味子0.75g、麦冬1.5g),药效恒定,运用便捷。研究表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起效迅速,短期内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该药具有遏制血管炎症反应,可降低NT-ProBNP的水平,逆转心室重塑,疗效确切。此外,能提高心衰患者联合用药耐受性、依从性、有效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