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6:10:24作者:本报记者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时光的列车悄然驶入2024。纵观当前形势,科技创新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奔跑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源头活水,持续发力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加快形成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活跃因子。医药产业如何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中积极进取,并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大局?《医药经济报》特邀业内三位专家学者把脉。
郝海平:创新者当跨越认知鸿沟
从药研趋势看,Fast-follow仍是我国当前新药研发的主流。在一些拥挤的赛道上,我们还能走多远?这是业界首先需要思考的。PD-1/PD-L1内卷,GLP-1受体激动剂的申报已超过150家,临床研究面临靶点枯竭的窘境,传统研究范式难以触及底层堵点。眼下,创新的风险更难预测。最新统计显示,一款原创新药从研发到成功面市平均需耗时10年20亿美元。然而,我们对疾病靶标的认知仍显不足;靶蛋白的精细调控机理大多未知;临床前向临床转化的桥接标记物仍值得关注……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基于表型筛选的药物发现。而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70%以上的药物均基于表型筛选获得,未来创新亟待新突破。
为此,应从认知层面跨越基础发现到原创新药之间的鸿沟。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是目前创新的两条研发路径:天然小分子药物如天然组合活性成分的发现与整合作用;重大慢病靶标组的发现与信号整合机理;多靶标天然药物的体内命运与智慧递送、多靶标天然药物的优化与评价,这些源于天然的多靶标药物研发理论与前沿技术将成大势。
基于此,未来组合药物新赛道将指向三个方向:现代组合药物1.0时代,天然优效成分群,如迷迭香总二萜(糖肾)已申报临床;现代组合药物2.0时代,“原创新药+已上市药物”再组合,如维卡格雷+阿司匹林(脑卒中双联疗法)源于中药与内源代谢物的组合筛选;以及现代组合药物3.0时代,源于靶标组的组合药物设计。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但在进阶原创药布局方面,依托学术机构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原创药物科学中心建设至关重要。建议在组合药物、代谢仿生与药物靶标、靶标多维调控、RNA靶标与药物等领域开辟新赛道,实现跨单位、跨学科、政产学研医的融合,建立基于新药研发规律布局疾病、技术领域创新中心,重视探索政府资金与企业、社会资本联合支持的模式。
郝海平表示,通过代谢信号分子靶标组发现技术,在研究中发现潜在新药靶,是原创新药研发的起点。“我们团队在创建TRAP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突破代谢信号分子在全蛋白组维度的靶标发现难题,发现了10个糖酵解代谢物的913个潜在靶标。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则源自‘等效成分群’新理论及方法学体系,开拓源于天然的多靶标组合药物研发新范式。”
石晟怡:让流通链条没有孤岛
医药流通行业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健康及重大灾情疫情的医疗救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医药流通行业供应链各环节标准日渐提高,数据大量积累,流程日益复杂,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不适应发展、质量控制待提升、数据“孤岛”等情况。
为此,医药流通企业正不断加快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与探索。例如,积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建设供应链订单智能管控体系、无人化视觉电子监控采集追溯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推进与上下游医药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加快供应链服务转型与创新。批发企业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供应与配送网络,加快“渠道下沉、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提升药品供应“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利用数字化技术持续赋能,发挥渠道优势,助力工业企业药品上市推广、仓储和运输管理、品牌营销等。
随着“双通道”、门诊统筹等政策的实施,零售药店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持续探索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路径,积极拓展服务范围,逐步从“以医药产品销售为中心”向“以消费者服务为中心”转型。特别是医保便民药店提升国家集采药品覆盖面、“连锁便利店+药店”跨界融合、自动售药机合规销售药品等模式,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助力医药流通领域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打造医药流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将数字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流通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发展需要,更是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王学恭:泡沫消褪,修复市场的本真
医改政策稳步实施,合规监管加大力度,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体系升级。202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各子行业增长不平衡。化学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三个子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保持正增长,中药增速达到两位数;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四个子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均为负增长。
化学制剂方面,国家和地方药品集采持续推进,对纳入集采产品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传统优势企业的行业地位经受挑战。一些纯B证的MAH企业成为新进入者,“MAH+CRO+CMO”成为仿制药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原料药趋向规模化和产业链协同。环保安全监管加强,药品监管政策优化,“双碳”“双控”目标推进,原料药行业壁垒提高,一批中小企业将退出市场的同时,新建产能增多。总体上,原料药产业规模化、集中度提高。带量采购实施中,原料药的产业链地位得以提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成为很多企业的优选。微反应连续合成、酶催化、不对称催化、膜分离技术、过程强化等技术也加快升级,扩大应用。
中药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下发以来,后续发布了多个配套文件,从准入到市场端使用,政策都非常友好。
生物药产业快速壮大。以抗体药物为主的一批生物药新药和生物类似药走向市场;重组蛋白药物Ⅷ因子等填补国产空白;疫苗新品增多;CGT研发活跃。一批生物药新建工厂,先进技术和装备投入应用,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强。
国际化方面,期待出现新产品、新渠道和新模式。已有数个新药品种在发达国家市场获批,一些本土企业努力开拓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随着国际药品供应链的重塑,特色原料药竞争格局亦发生变化。
由于刚性需求客观存在,国内药品市场逐步修复。随着投资从过热到理性降温,医药创新经历去泡沫化。不少研发型生物技术企业面临融资难,转而通过优化研发投入、压缩在研项目维持运营,成熟药企则与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寻求更多合作。展望未来几年,行业整合将加剧,企业间的技术和商务协作还会增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