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连线两院院士 擘画产业新篇

发布时间:2024-01-09 14:41:52作者:本版由本报记者部采访报道来源:医药经济报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贯彻落实到医药产业层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然而,我国新药创制原始创新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创新链产业链衔接等问题亟待“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基础应用转化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4已起航,《医药经济报》为业界带来多位医药界两院院士的前瞻性思考。


仝小林:“态靶辨治”构建现代中医诊疗框架

QQ图片20240109143906.jpg

社会变迁、科学技术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演变催生了以“态靶辨证”为核心的现代中西医结合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发现中医药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找到本草研究的突破点,有利于提高治疗针对性,探索药物对于疾病、症状或指标的作用,指导现代本草回归临床。

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有一定短板,具体体现在缺失时间轴和微观靶:即“刻强轴弱、态强靶弱、个强群弱”。而创新性地构建态靶辨治体系,可实现中医诊断、用药和计量三个核心环节的创新发展。中医调态在应对慢病、老年病、代谢病等疾病谱中可发挥传统优势。目前,国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重已超八成,其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七成以上。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运用态靶辨治理念可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

仝小林院士指出,其中的“靶”,借用了现代医学的“靶点”概念,“靶”的内涵增强了中医用药的精准性,特指中药在宏观、微观层面的作用点(包括病靶、症靶、标靶)。在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增加时间轴和微观靶两个维度,使中医诊病从“四诊合参”走向“全方位观照”。

以糖尿病临床循证研究为例。从态靶辨治角度看,传统中医将现代糖尿病对应为古代的“消渴病”,根据现代临床实践,糖尿病按肥胖和消瘦分为两大类型。“脾瘅”属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以伤阳为主线,前期、早中期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热耗气阴,晚期阴虚燥热,转为消渴;“消瘅”属于五脏虚弱的瘦型糖尿病,以伤阴为主线。至此,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消瘅两大类,每类分为前期、早中期、晚期、并发症期四期,不同期分不同证型。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如肝胃郁热证用大柴胡汤、胃肠实热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等,从而构建起糖尿病现代中医诊疗框架。


魏于全:结构生物学指导疫苗设计获新突破

QQ图片20240109143844.jpg

疫苗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今后也将处于快速增长期。疫苗发展的历史波澜壮阔,从早期的天花疫苗到上世纪的白百破、脊灰疫苗,再到本世纪标志性肿瘤治疗性疫苗的诞生,每一步都是突破。

前沿生物技术非常重要,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这些学科技术对疫苗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在2021年是460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131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全球人用疫苗市场在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传染病治疗及预防需求扩大、消费能力增强等综合驱动下的持续快速增长。

魏于全判断,结构生物学指导疫苗设计将会为新型疫苗的设计开发带来新突破。2023年,辉瑞、GSK的肌肉注射RSV(合胞病毒)疫苗相继上市。前沿生物技术里的合成生物学也是新兴学科,代表了生物系统设计新趋势,亦是疫苗设计的新方向。

诺华使用以上技术进行新型流感病毒快速测序、分析、克隆、表达及生产,已可将疫苗的研发和制备时间缩短至一周之内。如流感疫苗,目前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2%,美国为40%以上,成长空间巨大。同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生物信息学为疫苗研发带来新机遇。

魏于全院士建议,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1.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与制药设备等。2.积极推进实现国产替代,减少“卡脖子”环节。3.传统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等为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4.政府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私人资本等投入,加速高端人才的聚集。5.CRO和中介机构为创新载体,并与高水平临床研究机构合作。

此外,还需持续创新监管政策环境,改革市场准入环节,包括医保谈判、集中采购、医保报销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抢占全球制高点;扩大国际合作,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陈志南:“AI+知识”赋能药物研发效果显著

QQ图片20240109143918.jpg

药物研发模式正不断变迁。从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到近代疾病表型筛选,再到当下主流的靶点导向模式,未来人工智能(AI)赋能模式被寄予厚望。基于大模型可实现靶点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毒性预测、蛋白从头合成、结构预测和药学预测等研究目标,从而促进新药研发降本增效。

比如,新药开发过程中,认识蛋白质的功能和机制,解析其三维结构至关重要,常规方法是使用NMR、冷冻电镜等技术。2022年,基于数字神经网络的AIphaFold横空出世,有效解决了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这一长期难题,三维结构预测结果可与实验室结果相媲美。美国的实践也证实,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将打破医药研发曾经的“双十定律”。目前,上海英矽智能利用AI设计的首个全新机制抗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INS018-055已获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推进至临床Ⅱ期试验阶段。从靶点发现到提名临床前候选药物,AI赋能成效显著。

从趋势上看,目前全球临床阶段的抗体药物超过800个,90%处于临床Ⅰ/Ⅱ期,10%处于临床Ⅲ期阶段。不过,抗体技术迭代很快,从单克隆抗体到人源化及片段抗体,再到从头生成优化的后抗体,为突破抗体的局限性(如分子量大、穿透力差、稳定性低等),通过AI改造或模拟抗体结构和功能,开发出更高亲和力、更低免疫原性、更好组织渗透性、更长半衰期、更低剂量等优势的新型生物分子。

由此来看,未来生物技术药物发展方向应关注“AI+知识”新成药模式,合成抗体片段及区域性抗体、定点偶联ADC药物,以及抗体缓控释技术和递送系统,还包括原创新药靶标发现及基础研究等。AI虽然大大降低了新药研发试错成本,缩短了新药研发周期,但对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并引育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产业转化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刻不容缓,人才集群化发展也将成为创新转型的关键优势。


丁健:不一味迎合资本创新是发展原动力

QQ图片20240109143930.jpg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迎来跨越式提升和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Me-too到Me-better,医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深化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国创新药加速转化和临床开发与全球同步。尤其是抗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药物,使得过去“谈癌色变”的状况大大改观。

面对患者巨大而迫切的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如何研发出具有更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丁健院士认为,新药开发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我国药物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不断改善同质化竞争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新药研发立项时,便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不可盲目立项。近年来,新药研发出现热门靶点扎堆、重复研发的现象,尤其是PD-1、ADC药物、减肥药研发领域相继出现严重内卷。此外,创新药研不应一味地迎合资本,应避免同一赛道内的同质化竞争。

如今,我国创新药研发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研发水平仍有不少需急追猛赶之处。针对跟随性研发较多、突破性创新相对不足的情况,丁健院士表示:“我们应以创新为发展原动力,凭借多元化创新路径、广泛的产品线、整体化的解决方案,联合多方合作伙伴及资源要素,致力于把中国医药产业做好、做大、做强,使得未来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First-in-Class走向世界。”


杨宝峰:大展拳脚高技术助中医药基础研究

QQ图片20240109144123.jpg

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研究取得进展,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我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高。就恶性肿瘤治疗来讲,已经有很多化药、靶向药、免疫疗法等,但一些患者依然用不起。而心源性猝死国内每年接近60万人,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西医在肿瘤、心脑血管治疗上对部分患者依然无能为力。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包括恶性肿瘤、免疫力提高、抗衰老)贡献很大,中医药还大有作为。

不过,需要先解决一系列科学问题,如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的确切机制。虽然很多品牌中药已得到公认,但是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还需弄清有效成分是哪些,其作用机制和靶点是什么。杨宝峰院士指出,这些研究尽管很难,但一定要推进。“现代技术为中医药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受体和离子通道、酶免疫技术、AI生物信息学、基因/蛋白组学的应用等,为中医药研究带来很多启迪。”

不论是单体、复方还是结构改造,中药领域都可以大展拳脚。应加强中药循证医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对中药进行结构优化,深入探究机制和不良反应。还要确保中药质量控制、道地药材,挖掘老药新用、经典名方的潜力,加大基础研究。此外,中药在剂型、工艺改造等方面也有很大延伸空间。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