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2 10:43:24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医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受益与承压两大现象泾渭分明。
12月7日,投资6亿元的新润太白贝母产业振兴项目落地。此前一日,安徽省发文支持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然而,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品种正在各地落地执行,平均降幅49%。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对已上市的中药企业业绩带来冲击,上下游作用力相互传导。
道地药材供应链创新
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给出的重大命题,然而原材料的价格传导,致使产业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近期,国家卫健委多部门将铁皮石斛、党参、西洋参、肉苁蓉等9种药材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助力产业扩容。道地药材供应链创新成为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共同作答的考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詹若挺教授在第十四届南方医药大会上指出,“药材市场需求不断释放,道地南药产区也在扩大,但药材品种存在种质混杂、盲目扩种和引种、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需引起业界关注。”
他以广藿香为例剖析道,“搭建广藿香功能研究技术平台可挖掘重要功能基因,包括原植物叶片农杆菌侵染的基因瞬时表达等开展评价筛选,基因组重测序和药效成分含量关联分子标记分析,多年实践后实现多点区域品比试验。目前已系统选育广藿香3~5个新品系。”他认为,推进三产融合应做大成药,做精饮片和配方颗粒原料基地,培育化橘红等道地药材优质优价示范,构建全产业技术创新链对影响中药成分积累和外源性安全的各类要素实施标准化控制,覆盖GAP、GMP、GSP三大质量体系,大幅提高均一化水平和安全性水平。
从源头创新提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水平已成为业界共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王乔华教授表示,“现代科技为中医药赋能,草本药通过胚芽技术对药食同源的植物进行营养提质,目前生物药中也在利用技术提取复合蛋白肽(从蟾饲五谷虫中提取的抗菌肽组合蛋白能解毒分解毒性)。而矿物药中,采取多种精炼技术提取多种矿物元素,做成浓缩液,并成功萃取成粉,反向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
企业层面也在积极创新,中康福国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近日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孙晓生认为,“上游创新前景可期。如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挖掘陈皮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不过,作为食品需确保原料安全,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与指标检测,确保其安全性。”
传统与现代交流互鉴
前不久,绿叶制药的血脂康胶囊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如果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看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那么,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产业阶跃的底座。
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欧大非处处长肇红的话说,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及“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海外中心快速推进,受到柬埔寨、泰国等地大学生的追捧。中国新闻社编委毛建军直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治病救人的医药学思想和技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型载体,其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对此,巨邦传媒创始人郭东颇为认同,“我国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国际交流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非遗传承、关注健康美丽。”
中医药产业的创新与传承互为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在12月3日深圳举行的2023中医药国际传承传播大会上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尤其是中医针灸作为WHO列出的主要学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药治疗手段,加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交流互鉴。
“把握守正创新方向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的关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指出,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守护“本和源、根和魂”,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是“守正创新”的核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是其关键,坚持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注重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适应并满足人类健康需求是“守正创新”的发展目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