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DCT触发资源链聚能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6:19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11月27日,科伦药业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博泰生物的新一代选择性RET抑制剂获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RET融合阳性实体瘤,这将加快推进其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进度。

就在几天前,CDE发布《在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现正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以探索更有利于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新模式,提高罕见疾病药物研发效率。

随着创新药物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逐渐成为药企国内外临床试验提升效能的关键举措,可以预判新药开发生态将更有效聚能。


多学科交叉提效新升级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药物研发迈向新高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今年启动。目前,80%的罕见病由基因突变导致,通过基因测序可准确找出病源,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单基因突变而发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1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教授在广西防城港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上指出,随着遗传学及各种分子机制研究不断获得进展,仅针对单一治疗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加速,罕见病是一个突破口。他认为,“研究致病基因对认识罕见病的发病机制、实现罕见病的精准诊疗很重要,因此应加速推动临床遗传学成为独立学科,并形成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培训体系。而去中心就要求医学与遗传学交叉,人才培养需多方共同努力,临床研究也需要综合各方资源规范攻坚。”

目前,国家多部门已联合制定《第二批罕见病目录》,骨巨细胞瘤等共86种罕见病纳入其中。

11月23日,国务院发文支持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探索进口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罕见病药品,由特定医疗机构指导使用。此外,罕见病药物仍是最近医保谈判的重点。以此前备受关注的诺西那生钠为例,据官方统计,企业谈判成功后年销售额达4.7亿元,增长约2.6倍,治疗患者人数增长10.5倍,药品销量增长近42倍。稳定的预期,让DCT推广更具吸引力,当然也面临着模式转变带来技术适应、成本增加及监管等新挑战。

而在此过程中要平衡价格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究员张福利教授则认为,“目前各种技术是实现效能提升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工艺改进的理念是用最小的代价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DCT为新产品寻找技术路线,以患者为中心,推进创新药物将工艺创新与技术创新、原始创新结合起来,并贯穿系统性思维。不过,要有效解决患者方如何合规高效对接,仍需实践来检验。”


非临床安评面临新考验

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原则,研发去中心化仍需要注意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安全性。效率管理升级将是国内DCT实践参与全球药物创新的核心元素。创新药早期研发热情高涨,CDE受理IND申请数量大幅增加,反向也给非临床安评行业传递新机遇。在DCT之前,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也是新药IND申请前的核心步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李秦教授在上述论坛坦言,临床研究提速面临新考验,举例来说,过去40年试验猴生产单位从4家发展到超过40多家;截至2022年底,中国试验猴总存栏规模达20.24万只,虽是全球第一供应大国,但可供商品猴仅约4万只,二代商品猴最快要8年才能出栏。在他看来,“实验猴供应紧张是猴价上涨的客观原因。短短三年,猴价由每只1.5万元上涨至18万元,一个标准IND试验用猴70~80只,仅此一项就带来费用上涨千万元。”

据悉,新药临床前试验是国内用猴量最大的领域,每年约消耗2.5万只猴子(主要为食蟹猴)。70%~80%的大分子新药与20%~30%的小分子药物的临床前试验需要试验猴,特别是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目前,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纷纷布局收购猴场。

场景可选的新型临床试验模式,要求各方都直面DCT带来的新挑战,有行业专家告诉记者,“构建药物从发现到临床评价一站式开放性新药创制共性技术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也很重要,同时需突破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瓶颈与薄弱环节,不断加强优势学科领域与关键技术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GLP平台,具有更强的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探索DCT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且主要安评资源较为集中,病例诊断、生物分析、毒理试验等领域人才缺乏,这些短板也日益引发业界的关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