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孩童频繁眨眼不只是眼疲劳

发布时间:2023-11-28 15:49:12作者:麒毓来源:医药经济报

孩子学习课业多、压力大,可能出现眼睛干涩、发痒等症状,继而出现频繁眨眼,并伴随揉眼等动作。儿童频繁眨眼是一个病因较为复杂,受眼部疾患、生理、药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常见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少患儿经过眼科医生的治疗以及多次长期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有的孩子还多了其他小动作,比如做鬼脸等。这是因为,孩子的频繁眨眼有时可能并非眼疲劳、结膜炎等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精神性疾病抽动障碍,应该正确就诊于儿童专科医院的儿童神经内科,或者综合医院的儿科、儿童行为发育科、中医儿科等。


警惕抽动障碍


由于疾病的社会认知影响,除了眨眼,还有清嗓子、干咳、吸鼻子或皱鼻子、肢体抽动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均易被误诊。根据临床文献了解,这些症状可能被误诊为多动症、结膜炎、鼻炎、鼻窦炎、咽炎、过敏性咳嗽、低钙惊厥、癫痫、舞蹈病、支气管炎等,误诊时间1个月~3年,平均18个月。尤其在基层医院,误诊率可达73.68%。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分类及特点


抽动障碍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两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sensory tics),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


病因病机


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ne syndrome,TS)。

短暂性TD:指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短于1年。

慢性TD:指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1种抽动形式出现;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

Tourette综合征:指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

T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抽动症的病因还不清楚。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很可能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去抑制,在这些环路中,抑制-兴奋信号的失衡被认为是产生抽动和相关症状的分子机制。


中医药治疗


对于抽动症的治疗,中医疗法日益受到家长和医生的关注。中医治疗抽动障碍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对患儿全身机能的调节,达到治疗抽动症的目的。其优势在于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神经递质的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从而有效缓解抽动症状。中药的扶正祛邪作用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从而更好地抵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可以配合针刺、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第五节关于“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提到,目前临床上也有一些中成药可用于治疗抽动障碍,如菖麻熄风片、芍麻止痉颗粒、九味熄风颗粒等。其中,芍麻止痉颗粒在2019年获批上市,为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的临床经验方。其以国学哲理为指导,结合目前抽动障碍的治疗难点,在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通过观象议病辨证,提取证候要素遣药组方:白芍、天麻、钩藤、蒺藜息风止痉;栀子、黄芩、胆南星清火豁痰;酸枣仁、醋五味子以安心神;灵芝、首乌藤固真元。11 味中药材配伍和合、增效减毒。研究结果显示,芍麻止痉颗粒与抽动障碍指南一线药物等效,神经精神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适用于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 综合征患者的独家中成药。


相关<<<


规范诊疗有利预后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期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同时还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如今,很多成年人在着急、生气的时候,会频繁眨眼,或者嘴动得比较频繁,或者有一些重复的动作,这其实也是抽动障碍的表现。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不良习惯,就好比孩子总眨眼或者挤眼睛,家长会先去眼科就诊;孩子总是清嗓子,或者咳嗽,家长也大多是先去耳鼻喉科就诊,而不会先去神经科或者精神心理科问诊。

      很多家长没有留意开始的时间,从而使确诊时间延后或者误诊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比如,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将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这几类误诊并不少。尤其是部分患者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型患者有意要掩盖其抽动症状时,家长及医生都不易察觉,也会延误治疗。

抽动障碍患儿应增强体质,维持规律的生活,预防感冒。多做能分散注意力的游戏;不看或少看电视、电脑,不看惊险刺激类节目及书籍。环境要尽量冷色调。不过分在精神上施压,少责罚,多安慰、鼓励。家长不要有攀比心理及期望值过高的想法,避免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兴奋性食物,不吃含铅的食物。

抽动障碍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患儿18 岁过后评估其预后。如果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正确就诊,以便进行规范化诊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