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 15:42:34作者:特约撰稿 秋水来源:医药经济报
飞机在接近声速飞行时会出现阻力剧增,提速变难,这就是“音障”现象,而后研究发现,只要改进发动机并进一步提速,就能突破音障进入新的飞行境界——这与传统药企持续努力转型、面临关键性突破难题的情形或有相通之处。
一些传统大药企正多管齐下,力图穿透“转型之障”。
优质资产注入
日前,石药集团控股(持股74.17%)、创业板上市公司新诺威发布公告,将向石药另一家子公司巨石生物(石药持股100%)现金增资18.71亿元,取得巨石生物51%的股权并实现控股。
新诺威是2019年石药集团分拆而来的A股上市平台,巨石生物则是专注于抗体、ADC(抗体偶联药物)、mRNA疫苗等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药企业。
此次交易双方均为石药子公司,在部分分析人士看来这不过是“左手倒右手”,增资完成后,两家子公司仍与石药集团并表处理;但长远看,本次交易意味深长。
交易多方受益
对上述两家子公司而言,原料药龙头新诺威藉此注入了创新药业务,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增加创新药储备与发展后劲;巨石生物的创新潜能也得到释放,技术成果产业转化有望加速,借助新诺威的经营渠道尽快实现盈利。更为重要的是,巨石生物的优质资产从H股注入A股,且兼具疫苗、平台、BD等概念,将大大拉升新诺威及石药集团的市值,新诺威也能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反哺自身业务拓展与技术创新。
根据巨石生物公开披露的相关报告,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7个月,巨石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0元、2.12亿元、3470.0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4.38亿元、-3.35亿元。尽管尚未实现盈利,但巨石生物被寄予厚望。其产品管线以抗肿瘤、罕见病等为重点,主要治疗领域包括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银屑病等。巨石生物mRNA疫苗已于今年3月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这是国产首款mRNA新冠疫苗;在研项目20余个,8款产品在国内开展不同阶段临床试验或正在申报上市,其中处于申报上市阶段的产品有2款,处于临床Ⅱ/Ⅲ期的有3款,处于Ⅰ期的有3款。2022年以来,巨石生物两款处于临床Ⅰ期的ADC药物已实现“出海”,拿到了不菲的首付款以及可观的里程碑付款。
根据规划,石药集团将基于mRNA技术优势,针对传染性疾病、呼吸道病毒、肿瘤等开发其他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蛋白替代疗法、基因编辑产品以及体内细胞重编程技术等。
看中长期获益
笔者留意到,增资控股公告发布当日新诺威收盘13.41元,次日起其股价开启单边上涨行情,截至11月15日收盘32.25元,股价上涨超过140%,市值增加了222亿元。
但这不过是短期效应。有机构指出,优化配置新诺威、巨石生物资产,反映的是石药在转型方面的长期积累与深层次布局,是继2022年11月新诺威收购石药圣雪后又一重大资源配置动作,其持续加码创新药、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宏图展露无余。不同的是,对圣雪的直接收购目的是延长大健康产业链;此次购入巨石生物,则意在尽快实现创新药达产创效。
创新持续赋能
对旗下子公司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借助资本市场“放大器”功能实现企业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可以看作石药集团正在实施的一步“妙棋”,同步推进的还有创新药赋能。
与不少面临转型升级考验的传统大药厂一样,石药坚持“自研+BD”两条腿走路。
自研进展良好
自研方面,目前石药拥有纳米制剂、mRNA、siRNA、ADC、双抗、单抗、小分子、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八大创新技术平台。其参股公司武汉友芝友,已有多款双抗产品进入临床,其中EpCAM/CD3双抗已至Ⅱ期,进度在国内居前列。ADC平台孵化出DP303c(HER2ADC)、SYSA1801(CLDN18.2ADC)等多款潜在重磅产品,其中DP303c已推向Ⅱ/Ⅲ期关键性临床。核酸药物领域,自主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SYS6006于今年4月在国内获批临床,从搭建核酸平台到首个产品获批临床仅用时1年多;流感、狂犬病、HPV等抗病毒疫苗和siRNA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
BD动作活跃
企业坚持自身特色,聚焦后期管线与前沿技术。一方面,寻找神经系统、肿瘤、自免、心血管领域内处于临床阶段的关键产品,以增厚管线并快推上市;另一方面,针对肾病、眼科、消化代谢、基因治疗领域扩展新技术平台。2018年至今,石药BD交易数量达14笔,引入多个后期管线产品,提升了创新产品收入占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现有核心品种的集采降价压力。
AI辅助设计
此外,石药集团还前瞻性地在创新药+AI方面加以布局。8月21日,石药集团公告分别与英硅智能、晶泰科技在创新药研发AI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以AI辅助药物设计,提高新药筛选效率和成功率。
“大象”的雄心从其近年来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可见一斑。2013年起,石药集团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已增长至39.87亿元,2013-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25%,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3.04亿元,同比增长22.3%,约占成药业务板块收入的17.8%,研发投入总额、年复合增速和研发费用率均居国内传统大药企前列。
据米内网统计,截至2023年8月,包括合作引进的产品在内,目前石药集团有58款1类新药(不含已上市新药及新增适应症)在国内处于申请临床及以上阶段,主要分布在抗肿瘤药以及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这些创新药及其潜在成果对企业“破障”加速转型无疑将起到助推作用,其中9月获批上市的1类新药纳鲁索拜单抗注射液,对标产品地舒单抗2022年全球市场销售额为56.42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
点评<<<
蜕变一直在路上
从当年的原料药龙头转型做成药,再到创新药,石药们的蜕变一直在路上。伴随主营业务艰难转型,其主要经营指标也持续增长。2018-2022年间,石药集团营业收入从185.7亿元增长到309.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61%;净利润则从32亿元增长到60.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46%。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60.80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净利润29.67亿元,同比微增0.03%;其中成药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2%。
与此同时,从20%以上高速增长到个位数增长,传统大药企仍经受着转型阵痛。而与多年前艰难完成由原料药到成药的战略转型相比,传统药企向创新药转型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实力、经济基础以及技术创新手段、储备等条件更成熟,除创新药赋能必须紧抓不放,高端制剂化、“出海”等战略举措均是推进转型的利器。
传统大药企正处于通往收获期的正确航线上,继续发力完全“破障”可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