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药专精特新青睐北交所IPO性价比

发布时间:2023-11-28 14:33:45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段时间,医药企业转战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现象频发。在当前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北交所虽然流动性有限,但对于特别稀缺的标的来说仍较为友好。有投资者认为,这更多是在科创板收紧、港股破发导致上市难背景下的备选之路。

11月15日,北交所迎来开市两周年。作为中小创新企业的主阵地,数据显示,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已有229家,总市值超过2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均占比超过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


转板现象频发

 

11月11日,丽珠集团公告,终止筹划控股子公司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至创业板上市,并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丽珠试剂本次挂牌后,将根据未来资本市场环境及战略发展需要,择机寻求在北交所上市。无独有偶,今年7月,创尔生物也向北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此外,海昇药业、永创医药、圣兆药物等也在冲刺北交所IPO。

《医药经济报》记者留意到,尽管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放宽了对无商业化产品的医药/器械企业IPO限制,但伴随IPO的收紧,今年以来,以该标准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寥寥无几。Wind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9日,只有智翔金泰1家生物医药企业以第五套标准叩响了科创板的大门,较去年同期减少了7家。

与之不同的是,北交所第四套上市标准不以业绩作为考量指标,而是以“市值+研发投入”,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为参考。在此背景下,北交所成为无商业化产品医药企业的重要选择。

目前正处于IPO问询阶段的圣兆药物正是以第四套上市标准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资料显示,截至申报前,圣兆药物共有26个产品管线,覆盖长效缓释制剂及靶向制剂领域,涉及肿瘤、精神类疾病等。由于药品均未实现商业化,且研发费用高企,圣兆药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1、2022年亏损分别达1.13亿元、1.44亿元。但2020-2022年,圣兆药物三年研发累计投入近3亿元,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此前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表示,科技创新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作为中小企业的样板之一,北交所上市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方面实力可见一斑。数据显示,北交所上市公司2022年合计研发支出达57.45亿元,增幅为96.42%。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支出达51.49亿元,占营收比例的4.27%。与A股相比,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均为A股同期水平的2倍以上。


产品体系丰富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首批共有81家上市公司。其中,医药板块有10家,覆盖重组蛋白质类药物、重组人干扰素、家用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两年的发展,北交所部分公司市值显著增长。目前,北交所公司市值突破百亿元的企业已有2家,分别是贝特瑞、锦波生物。作为国内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龙头企业,锦波生物登陆北交所后,市值增长最为明显。《医药经济报》记者留意到,锦波生物在北交所上市首日大涨159.69%,收盘市值超过80亿元,随后连续5个月上涨。截至2023年11月15日,总市值达到204.2亿元,排名位列北交所第二。

为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今年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简称“深改19条”)。在“深改19条”文件发布的同时,北交所还发布了投资者适当性、上市条件执行标准、转板、发行底价、做市交易、融资融券等多项制度安排。一系列着眼于丰富产品体系、完善市场基础功能的改革举措密集落地,推进速度和力度均超市场预期。

有业内人士提到,“深改19条”提出的一揽子举措,回应、解决了市场关切,相关改革的落地,将缓解企业对北交所上市的后顾之忧。不过,当前,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还存在激励政策不足、企业融资不够畅通等难点。“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北交所的上市意愿,建议各地市加大对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奖补支持力度,向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的奖补政策看齐。”

随着北交所引领带动效应逐步释放,国泰君安周天乐认为,着力打通各板块互联通道,优质中小企业转道北交所,企业质地有望逐步提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