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集采稳供应 各地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3-11-08 14:34:24作者:李得胜来源:医药经济报

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储备监测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对109个短缺药制剂、60个短缺药原料药及240个国采中选药的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储备监测,监测企业目录实施动态调整。业界有声音认为,短缺药应该鼓励市场自由定价,笔者认为,从现实层面来讲,这种观点待商榷。

几大突破

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者需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对报价和生产规模做出适当的调整。由于市场本身的波动造成未来交易量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小规模的医药市场断货并不鲜见。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市场也是特殊市场,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因此,用行政手段熨平市场波动,就成为各国政府对短缺药品管理的重要措施。从广东的政策看,有以下几大突破:

首先,公立医疗机构基于各自的需求,提前填报包括批准文号、剂型、规格在内的信息来确定采购药品的量。而针对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其采购则是另行单独统计,这暗示了二者在药品采购流程上可能存在差异。此外,在采购周期中,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是各医疗机构的重要责任,医保部门则承担起定期监测执行期内药品采购与供应情况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药品质量,公立医疗机构在完成约定采购后会优先选择中选过评产品,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采购策略则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旨在确保药品的高质量供应,同时满足各方需求。

其次,从价格管理入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企业涨价和降价的预期。药品报价不能超过最低价,这与既往集采的实践一致。另外,对于同一公司提供的不同药品品规,如过评与非过评品规,都有明确的申报规则。文件进一步详细描述了医疗机构的选择、续签价格的降价政策以及如何处理新获批准的药品。类似专利药品建议续约规则的制订,企业能够更好估计未来市场的容量和潜在续约降价的空间,以避免非理性报价后无法保供。

加强信息化

信息化监督是短缺药管理的利器。信息化能够让网购等平台的物流仓储减到最低,却不影响系统的冗余性。对短缺药来说,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价格管理,找到合理价格区间。识别异常价格信号,尤其是对价格上涨模式的识别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建议将短缺药品的非中选替代品也纳入药品流通领域的监测中,非中选药品如果价格显著高于中选药品,将受到特别的警示和监控。这些规定旨在平衡药品的质量、可用性和成本,鼓励提高透明度,并确保医疗机构能够获得所需物。

药品供应紧张主要是短时间内供应小于需求造成的。对于短缺药品,各地可以建立应急储备机制,起到平抑短时间内快速上升需求的目的。此外,预测潜在销售量,便于企业组织生产。

此前,江苏探索短缺药集采独家中选模式,通过整合市场获得更高价格让利,同时通过扩大出货量,增加企业面对原料药市场波动和需求改变情况下的韧性。笔者认为,只要能够避免独家生产企业因为质量问题报告、环保督察、原材料断供等原因导致的供应不稳定,独家供货的模式不失为强有力的得当举措。(李得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