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创新成果转化搭高梯子再攀顶

发布时间:2023-11-03 14:19:0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 发自中山来源:医药经济报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激发新赛事,尤其当“低垂的果实”逐步被摘尽后,政产学研用融各方如何协同搭建更高的“梯子”,进行更高阶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摆在创新链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

10月26日,康泰生物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实现净利润6.97亿元,同比增长243.13%,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39.92%。接下来生物医药如何保持涨势、深挖潜能,引发业界深思。跨边界的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双向奔赴”,让长周期行业更有可预见性。


研发模式技术升维


生物医药开发全面开花,截至今年9月,仅全球临床阶段的抗体药物就超过800个,其中90%处于临床Ⅰ、Ⅱ期阶段。看似繁荣的背后,也给不少企业创新带来新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新药开发速率至关重要。这些项目刚开始比较受关注的是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功能,但成药性评估愈发关键。

在第十一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论坛暨第十六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南建言,“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信息计算分析和通量筛选及合成抗体片段、区域性抗体、基因治疗等领域应是生物技术创新的先手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魏于全则指出,“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生物医药创新带来新视角,如创制安全高效的mRNA新药,mRNA序列、递送载体和放大生产是三大关键难点,亟待突破底层技术。”他从疫苗开发的趋势上判断,结构生物学指导疫苗设计给新型疫苗开发带来新思路。

成药性分析会极大影响生物药从发现到临床、商业化的速度、成本和成功率。从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模式到20世纪初的疾病表型筛选模式,再到目前主流的靶点导向模式,未来新成药模式会如何蜕变?专家们一致认为,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是重要抓手。

目前,基于AI的药物研发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肿瘤学、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领域更是热度不减。陈志南认为,“AI有两层内涵:一是人工。通过计算能力更快更准地建模;二是智能。从大数据中学习推演迭代结果,实现降本增效,如药物发现、毒性预测、分子生成等。”据他介绍,AI技术已打破新药研发“双十定律”(耗时超10年、耗资超10亿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药)。AI驱动的首个全新机制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已进入临床,该项目于今年2月获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管线领先以终为始

 

国家层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也让各地政府铆足了劲。近日,广州市发布《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含金量最大的措施就是推动产业创新,顶尖项目最高支持金额达50亿元等。前几日,上海市针对合成生物、基因治疗等三大前沿赛道发布行动方案,很多园区力促生物医药创新转型进阶。

康方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李百勇博士认为,“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仍享受着后来者优势,PD-1单抗就是很好的佐证。生物技术创新难度大、风险高,后来者优势让很多企业站稳了脚跟,但新时代更需构建更优质的生态圈,从后来者优势走向自主创新。”

当然,自主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最近,联拓生物将引进的mavacamten药物权益转卖给施贵宝,买进卖出间获利3.5亿美元,也带火了药物授权策略新路径,但真正的原创项目才是吸金的洼地。倚锋资本CEO朱湃曾表示,“一级市场目前投融资遇冷,今年前三季度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金额总量不及去年的一半,生物医药行业由高热度回归至合理热度的调整期。授权交易只是权宜之计,敢于看向无人区。优先布局高价值的原创项目才是硬道理。资本需根据其成药性和管线优势做出以终为始的投资判断。”

更长远看,中国逐渐纳入全球早期临床研究,如何打通创新与研究之间的通路,思维创新助力新药上市至关重要。罗氏制药个体化医疗负责人沈霞芳博士认为,“企业能力细分倒逼医企融合,打破传统边界,依靠数据、算法、临床应用工具等要素,以敏捷灵活的合作方式滋养新药的临床研究,也是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