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理性研判港股18A企业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3-10-25 16:15:05作者:赫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前段时间,有Biotech公司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引发不小讨论,后被一些行业人士带入对所有港股18A Biotech企业前景的担忧。然而,真正的高手从不会被市场情绪所左右,只有理性与逻辑能穿越周期,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非理性泡沫注定被挤破

中国医药市场的长期价值在于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人口老龄化,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他们是用药主力。未来10多年中国医药市场有如此大的增长空间,如果仅仅因为眼前的一时困难就看空Biotech前景未免过于悲观。

进一步看,中国医药市场并不等于Biotech的全部目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企业家们的眼光早已不局限于国内,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市场都在他们的“雷达搜索”范围之内。“一带一路”合作覆盖的众多沿线国家亦是有机会长期进入的利基市场。

医药企业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个体努力的结果,需要依靠国家影响力的辐射,中国未来拥有十家左右全球BigPharma公司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为什么今天Biotech遇到了不小挑战?笔者以为,这更多与行业发展的内生规律有关,外部环境影响有限。在此前生物医药的“黄金十年”里,资本大量涌进,如本文开篇提到的案例企业,原本资金链处在断裂边缘,只因mRNA概念突然火热,大量的资金就注入了,这样的非理性资本泡沫注定会被挤破。而按照科技发展的曲线,一个火热的科技领域在大量资本进入攀顶后会滑向低谷,再随着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而逐步反弹。

明确“诗和远方”硬核出发

预判未来十多年的“诗和远方”,再回头看如何应对眼前的焦虑,就能胸有成竹。对于理性投资人而言,市场低谷期永远是出手的最好时机,有利于投资人以更好的价格找到真正有价值、好理念、卓越管理团队和企业家精神的公司,进一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并获得应有回报。

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越是低谷时期越要回归初心,思考为什么出发,重新定位战略,厘清思路。真正的竞争永远不是“看得到的”,而是在进入市场前的战略路径制定阶段就已定下。

Biotech企业的硬核在于能否研发出解决患者问题的创新药品:研发工作能否提供更好的药物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能否研发出治愈慢病的药物?能否通过创新将癌症转为慢性疾病?能否找到治愈各类大病的药物?能否延长罕见病患者生命以至治愈?能否找到更好的疫苗以满足未被满足的疾病预防需求……未来最成功的Biotech,必定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患者利益至上且能与坚持长期主义的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