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前三季药品对外许可交易概览

发布时间:2023-10-25 16:13:48作者:特约撰稿 GBI全球药品数据库来源:医药经济报

引进许可交易为企业扩充管线、提升估值做出过巨大贡献,“走出去”和“抱团取暖”却成为新阶段的主流路线。上周本报盘点了1-6月中国医药商务拓展交易总况(详见10月19日4版),本期结合前三季度数据,对本土药企参与的许可交易做概览,数据显示:我国生物医药许可交易正逐渐从引进国外产品向加强自研和对外授权转变。

总体趋势

2023年前三季度(下称“报告期”),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市场有回暖迹象,但调整期余波仍持续。据GBI SOURCE数据,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参与的药品相关许可交易在报告期内共达成117笔(含本土许可),同比减少23%,但总交易金额(已披露的金额)超过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4%(如图1所示)。其中,对外许可交易贡献了总金额的83%。同期,15笔跨国交易取消,包括2021年交易额排名第一和第三的交易(百济神州和诺华关于TIGIT单抗欧司珀利和PD-1单抗百泽安的合作),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与企业战略调整。

对外许可稳步增加

1-9月,中国医药企业对外许可交易达成55笔,同比增长36%,已超过2022年对外许可交易的数量;交易金额达191.9亿美元,同比增长71%。另一方面,外国企业与中国公司签署的合作大多偏谨慎,根据早期临床结果决定是否行使后续选择权,选择权和“试用期”成为跨国交易中越来越普遍的操作。

热门赛道

肿瘤与抗感染领域主导

与往年情况类似,肿瘤和抗感染领域是交易主导赛道,随着新冠疫情影响消退,与新冠感染相关药物交易数量占比从2022年的17%下降到报告期内的11%,但肿瘤领域相关交易从2022年的40%增至报告期内的51%。

GBI观察到,肿瘤领域交易金额最高,占所有交易金额超过80%。其他疾病领域包括:自身免疫相关疾病从去年的6%左右提升至10%;神经精神疾病相关交易有所减少,相较于去年的9%下降至6%;罕见病相关交易在2023年上半年占比一度提升至6%,但在第三季度有所降温,报告期内交易数量维持既往全年水平(约为3%)。

ADC管线生变

疗法分布上(如图2所示),继2022年科伦与默沙东之间达成115亿美元抗体偶联药物(ADC)相关交易之后,ADC交易一度活跃。1-9月,ADC相关交易数量占比从去年的7.89%增至16.8%,位居“最受青睐疗法”第三位,交易金额贡献超过40.5%(逾93亿美元)。今年1-9月TOP10交易中,有一半都是ADC相关授权。

在ADC刚刚升温时,业内曾担忧会否快速过热之后贬值,实际上,ADC的开发、技术和商业化相比PD-1有更高难度,周期也更长。纵观ADC开发史,从20世纪初首次发现相关机制,直至2010年有第一款药物上市(2017年退市),近年来才陆续取得成功。在全球范围内,有企业加紧布局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放弃这一管线。而本土企业ADC频获外企青睐,反映出国内早期开发方向对全球需求的符合程度。但近期,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与默沙东终止了两项临床前抗体偶联药物的合作,使得ADC管线生变。

QQ图片20231025161321.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