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1:10:28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 发自苏州来源:医药经济报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驶入发展快车道,药械创新标准与国际高度接轨,创新研发积极活跃,成果显著。而随着资本理性降温,国内创新药械投资正处于估值重构期,市场正在清理市值泡沫和投资者的不合理预期。
新周期下,中国医疗健康投资的逻辑是否生变?生物制药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里找到发展道路?企业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撑研发及运转?这些问题成为日前在苏州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热议的话题。
资本态度悄然生变
过去几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对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药物研发方向逐渐从仿制药向创新化药和新型生物制品类药物转变。动脉网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金额达410.51亿元,较2022年同比下降超过43%。从全球市场看,产业投融资节奏同样放缓,上半年融资总额达302亿美元,较2022年同比下降23%。
在业界看来,资本市场对Biotech企业的态度已然发生转变,如今市场更关注Biotech产品价值以及产品商业化等问题。先声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分析,目前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估值已降至低点,意味着投资逻辑已回归到对企业原本价值的关注。“这也是企业升级管理水平的机会,企业应做好战略规划,苦练内功,立足长远。”华领医药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力博士则认为,生物制药企业真正的价值源自产品差异化。
除了产品差异化创新,企业商业逻辑如何创新?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博士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策变化中作出调整和适应;二是企业自身对产品管线及对商业化策略作出选择。“比如,选择申报何种适应症?哪些适应症能‘多、快、好、省’上市?哪些适应症是病人最迫切需求的?在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企业应练好基本功,在优化及精简产品线的同时,持续创造新产品以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加强产品管线,让好产品尽快商业化。”他进一步解释道。
提前布局多渠道融资
对生物医药企业而言,除了产品竞争力,产品所处阶段也是影响融资的重要因素。有投资人士建议,企业需要从各个途径寻找融资,在现金流充足时便可开始准备,对银行的认知也应拓展。
平安银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总裁李茜表示,平安银行为医药全产业链提供融资支持,解决上游企业因资金不足出现的原材料采购难题,盘活产业链中游企业存量应收账款,助力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解决下游流通商垫款多、账期长的难题,促进药械销售和渠道下沉。通过对产品进入Ⅲ期临床、尚未盈利的非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推医疗器械进一步发展。
此外,大型药企在自主研发之外,也会持续通过并购重组买入外部优质资产,更好地丰富与聚焦产品组合。IQVI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拥有约5000亿美元的可投资现金。而中国蓬勃发展的本土创新也为跨国公司和Biotech提供了各种合作的可能,使其在产业链上协同发展。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直言,“最坏的时候可能也是最好的时候,这为我们与更多初创企业开展早期合作提供了机会。”
哪些企业更受青睐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抄底”的时机是否已到?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热点是什么?新周期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理孙佳林表示,在生物医药领域,将保持关注双特异性抗体、小核酸药物、抗体偶联药物、mRNA药物等,重点跟进CRISPR-Cas、酶促DNA合成、噬菌体疗法等前沿技术。在医疗器械投资领域,国产化率低是投资的重要前提,如大型影像设备、检验科ICL、骨科和心血管领域高值医用耗材等领域存在国产替代的巨大机会,是关注的重点。此外,短期也会关注打破进口垄断、先于进口在国内上市的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中长期则会关注3.0改进创新和4.0颠覆式创新的国产器械。
也有专家透露,目前投资机构偏向于投早投小,更青睐有临床需求的差异化管线上布局的企业标的。建议生物医药企业应集中精力在一个管线或一个产品上,并快速往前推,尽快让投资人看到信心。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