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寻求融资 如何戳中“痒点”

发布时间:2023-10-07 11:06:19作者:本版内容由付志学、魏默根据2023·CHDC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分论坛观点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针对初创型企业,投资机构会从哪些方面做考量,这是寻求融资企业的必修课。

1.考虑目标企业走向  初创型企业未来是要IPO还是被并购?从一开始融资时就需要考虑。在2012-2016年间,基本上没哪家企业自己说将来会卖给别家,个个都要IPO。当前市场环境下,IPO难度加大,这也是投资机构做决策时很焦虑的,因为目前投资机构的退出路径相对单一,投资后只能盼着企业IPO,能不能像国外的创投案例那样,有过半比例能被并购?所以必须明确目标企业未来走向。

2.投资必须更聚焦  国内并购依然处于萌芽期,以往大药企要买另一家的产品非常容易,但由于前几年原创新药公司的估值太高,买不起了。对于产业投资资本来说,更直接的合作方式是投单一产品,与原研发企业产品开发联用或直接合作。投资整个研发公司、把整条管线都买下来风险太大。因此建议寻求融资的企业在后续产品管线规划时不要贪多,很多机构更希望聚焦企业优势产品,与企业主营业务、研发方向技术关联度不高的,投资机构不一定看得上,特别是在IPO收紧的情况下,资本要更多考虑退出路径,只盯着IPO肯定不行。做企业估值的时候,聚焦单一产品或技术会更直接、更快,价值更容易合理估算。

当前,企业或产品估值有一定的回调,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大药企就会开始并购。如果自己的产品相对聚焦,又与大企业有合作,无疑也是给自己在IPO之外多留了一条出路。

3.把握商业化模式  是自己做商业化,还是寻求更多元的合作?此前,有Biotech选择自己建设商业化团队,既生产也销售,最后发现两边都没兼顾好。之后很多Biotech变聪明了,比如研发某个创新药,会选择与大药企合作销售。各环节各司其职的商业模式落地会更容易。建议企业在商业化方面,一定要更注重聚合效益。企业不要觉得自己的产品多么牛,机构追捧着,不需要考虑落地问题,这是不理智的。

4.选好落地方位  最近一些投资机构有意在武汉发起新基金。虽然武汉的产业相对于上海、深圳来说不那么出色,但医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也孕育了一批不错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5.做好合理估值  不要觉得在某个节点一定要往高估值走。前几年确实有不少高估值的好标的,但现在情况变了,高估值融不到资,要首先保证活下去。企业对自己的估值一定要做好理性判断,让未来融资可持续。

>>>相关<<<

商业化变现力更受关注

投资机构主要看两端——把药做出来和把产品卖出去。两端都很重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一端这几年显得更重要。

前几年,做Fast Follow的药物成功率很高,机构投一些进口替代的产品或企业都是好选择。这几年,原始创新是机构更看中的。值得关注的是,产品上市后,商业化变现异常重要。资本市场上钱变少的时候,企业必须自己有能力“造血”。二级市场上,投资者需要挣钱,企业要有盈利模式,商业化一定得做好。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