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沉淀心智 冷静布局

发布时间:2023-10-07 11:05:07作者:本版内容由付志学、魏默根据2023·CHDC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分论坛观点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投融资数据之外,2023年上半年的现实挑战贯穿医药投融资一级市场募、投、管、退各环节:

在募资端,美元基金走弱,人民币基金方兴未艾。在投资端,投早投新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趋势,相应地,被投创新项目对于投资人的专业度要求越来越高。在管理端,各种政策和大环境因素叠加带来被投项目管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在退出端,IPO节奏放缓,二级市场估值下降,项目退出的难度亦有所增加。  

资本流向变动

无论生物医药行业当前遇到了怎样的难题,整个市场规模依然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

众所周知,投资生物医药有几个时间节点特别重要。在药物成熟期导入,是比较传统的打法;而今,很多投资机构把资金投向处于创新成长期的领域。

2007-2016年,国内原创新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微芯生物、康方生物,他们的成长业内有目共睹,这类企业吸引了投资者的持续关注。至2016、2017年,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涌现了很多新技术,比如细胞疗法、小核酸药物等纷纷“探头”。也正是在这个时点,医药医疗投资赛道出现了一批青睐高新技术的专业投资机构。2018年港股18A正式生效后,投资的范围开始逐渐走向后端。此时,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前沿技术领域有不少“小而美”的项目,资本开始布局。

虽然基因疗法、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子领域涌现了不少不错的技术概念,但有些概念还无法很好地落地。同时,由于医保控费等政策和市场大环境的作用,国内创新型Biotech商业化存在短板,投资界也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将触角往产业链前端转移。

2022年全年,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融资相比上一年有所下滑,整体投融资的轮次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2020-2021年,可能有超过半数的资本会投向产品开发上市后端或者IPO轮次的企业,但这两年,对生物医药感兴趣的创投机构慢慢开始关注更前端、偏早期的企业。特别是在医疗器械板块,投融资的情况相比创新药会好一些。在市场大环境确定性不是特别强的情况下,投入自我造血能力强的器械企业,是很多投资机构的优选。

投融资迎挑战

1.疫情转段后回暖,但方向与比例不同

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相比以往更趋复杂。一是疫情影响,这是最直接的。很多投资机构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出差还是做决策,包括对企业的尽调均有所放缓。当一级市场出现融资不确定性,很快就会影响投资节奏,去年生物医药投资大环境是降温的状态。疫情转段后有所回暖,只是相对于疫情前,每个子行业投融资的具体方向和比例不同。投资方依然充满信心,今年不少机构都在“报复性”出差,把之前没见过面但有意向合作的企业都拜访了,也希望了解一下,经过这三年,资本方与企业还可以朝哪些方面开展合作。

2.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这里不得不提及俄乌战争,由于还在冲突进程中,由此引发的种种次生问题带给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资本也会有危机感,对于偏创新的企业或是长期还未能看到实质性成果或进展的药企(比如新药审批不及预期)、自我造血能力还不够强的企业的投融资也会相对放缓步调。

 其次是中美关系持续博弈,会对中美两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带来影响。今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后续效应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港股二级市场来说,持续加息意味着美元回流,也导致全球资金的回流。从港交所交易量来看,之前几年IPO数量靠前,现在排位已下降。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大了投融资的不确定性。

3.市场整体节奏放缓,原创新药才是未来

2019年至今,整个生物医药资本市场投融资呈现放缓节奏。我们能划出这样一条曲线:疫情开始之前,投融资达到顶峰,之后有直线下滑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2019年之前,生物医药受追捧,不少企业的估值被推至顶点,现在来看,当时对于很多企业所做的估值测算不是特别理性。包括要到科创板上市、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直接估值到顶点的情况也有。近两年,投资界变得理性一些了,对比之前的高估值,就出现了明显的融资困难。

同时,二级市场整体表现不甚理想,不少资本和企业都在冷静观望,业界期待有更完善的政策做支撑。但另一方面,北交所慢慢有了起色,但其整体交易量相比科创板还有很大延展空间。

未来投融资主流方向依然钟情原创新药,包括港股18A的激励指引方向。在港交所层面,IPO并未减速,但募资有挑战。亚盛、和铂医药在港股IPO时基本上超额认购,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港股18A也是如此。投资者更青睐有产品上市且产生了不错收入和营收的企业。

“出海”方面,生物医药界确实遇到一些困境,但并不需要悲观,因为大方向是没错的;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不少会有乐观结果出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企业有往海外资本市场靠拢的趋势。

最近反响较大的医疗反腐行动,就算现在没发生,未来在生物医药经济发展长河当中是一定会发生,只不过一时间业界看到短期影响似乎很大。特别是原创新药赛道,长期来看是利好,整治行动的初衷是规范销售渠道,将渠道变得更干净,更公平与高效。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