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告别内卷,冲破慢周期

发布时间:2023-10-07 11:03:46作者:本版内容由付志学、魏默根据2023·CHDC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分论坛观点整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国生物医药创投正调整反思——

今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过得并不轻松。据医药魔方MedAlpha全球创新药投融资数据库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融资事件181起,同比下降32%;融资总金额44亿美元,同比下降48%。融资总金额降幅大于融资项目数量降幅,平均单笔融资金额有所下降。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而言,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并不意味着放弃或立马切换赛道,现在正是沉淀思考、冷静布局的好时机。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医疗健康投融资论坛上,多位投资界人士就此进行了观点分享式对话。

主持人: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 柳丹

对话嘉宾: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合伙人 郭秋杉

倚锋资本CEO 朱湃

源津创投创始合伙人 万津

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 李逸石

资本“手紧”内外寻因

主持人:您认为,当下国内投资界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多源自内卷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还是受到包括从几年前开始的国外Biotech泡沫破灭、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一路下跌的影响?或者说是国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兼有之?

郭秋杉:肯定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个人认为,造成投资冷暖切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投资人心态变化,投资人的角色与作用需再定位。

平心而论,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同质化的产品在国内做Fast Follow(快速跟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方大力支持,如果没有这么多资金支持,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浪费或许也能减少。Biotech泡沫挤出之后,如果投资人不盲目追热追高,不急于在国内寻找对标企业,在整个投资市场相对谨慎的前提下(比如看到海外追捧的一些新技术公司破产或退出),就容易对新技术一时失去信心,自然也会变得“手很紧”。

资本对标海外的投资逻辑、海外标杆公司研发进展受挫致估值崩盘等作用力叠加,造成了如今资本市场降温的局面。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时间还不长、成熟度不够、缺乏独立技术判断的勇气等,也是资本“手紧”的重要原因。

朱湃:对于研发型药企来说,个人觉得内卷不是坏事,内卷才能卷出创新。比如国内的PD-1、GLP-1有多家参与竞争,选择标的变多,创投机构如何挑出最好的?这就带来第二层内卷,即创投机构的内卷。大家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潜力的标的就那么几家,头部企业“不愁嫁”,大概率会挑最专业的创投机构合作。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很缺钱,什么机构来投都来者不拒,这就导致同一赛道完全卷了起来,可能在3~10年内都不断有机构跟投,但最终整个市场蛋糕变分散,龙头效应也将减弱。

另外,投资冷暖切换也是因为之前很多企业的估值过高,但现在情况变了。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国际形势到国内资本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作用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企业估值确实变得更理性,创投机构也越来越专业,所以我们依然要对国内医药资本市场有足够的信心。

万津:内卷其实是一种行为模式,在国内或将持续存在。一个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在行为人感到非常痛苦时才不得不改变,但越是沉重,就越容易促成这种改变。在生物医药领域,当各关联方的既有利益受到非常大的挑战时,会倒逼自身改变。在这其中,投资机构也希望同行们能少卷一些,尽量在被别人追得慢一些的情况下,去做可以追赶的事情。

李逸石:我同意郭总的观点,目前投资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的确受到国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内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国内创新药行业比较年轻,很多原始创新未能有效实现转化,创新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与国外市场的关联性是比较强的。投资机构做决策时很多时候会拿国外情况做对标,加之不少企业创始人曾投身于海外知名企业,投资人在入股时非常看中这一点,进而影响了对企业本身及其研发管线的价值判断等。在这一点上,很多投资机构有亲身经历,在此不赘述。

审时度势笃定前行

主持人:在投资界上空还有“低气压”盘旋的时候,请各位嘉宾从投资机构或合作伙伴、服务对象的角度,谈谈有何经验能够帮助医药资本市场更好地成长?

李逸石:最直接的经验就是,想要找投融资的企业,一定要在可以拿到钱的时候拿钱,而不是必须拿钱时才拿。过往看到不少公司在A轮融资时是2亿元,到了B轮,由于市场追捧,企业敢叫20亿元,但20亿元实在太高了,企业没融到这么多资,之后又退而融资2亿元。这种情况我们遇到过的,应尽量避免。

万津:在特定大环境中,不仅会自己觉得难,其实产业上下游、企业或机构的关联方各有各的难。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就会变大,企业做决策也会举棋不定。但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创业者必须笃定前行,在创业的路上才能慢慢积累更多正确的认知,至少创业的路是确定性的,这一点要明确。  

经过疫情这几年,资本市场的教训在哪?那就是锤炼自己如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尽早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这个能力怎么练就?四个字——见微知著,从小细节、从一件事情的萌芽状态开始,预判可能的发展方向,尽量在更早期做出一些决定,避免拖延很长时间之后再行动,到那时,各方面的成本可能付出更多了。  

朱湃:建议投资机构与被投企业、股东多交流,两者之间不是甲方乙方关系,是一家人。在投资收紧的情况下,投资机构更需要把投后工作做好,不能忽视对所投企业的走访,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并对所投企业要有足够的关注,理解企业难处。实际上,在企业困难的时候,很多投资机构基本上不会提出特别过分的诉求,但难免有摩擦,可能是沟通不畅所致,双方一定要有抱团取暖的认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一个建议是企业创始人对投资方做出的任何承诺一定要符合逻辑。我们曾投过一家企业,与他们有业绩对赌条款,企业方非常有信心第一年做到两个亿,我们认为不需要定这么高的目标,但对方坚持。结果疫情来了,业绩未达预期,按对赌约定投资方将稀释企业方的一些股份,但同时我们会与企业沟通,建议修改对赌条款。专业的投资方并不需要企业“画太大的饼”,只需要目标够得着就好,便于投资方做更加客观的判断。

点评市场没那么火热时,什么样的催化剂能使投资人重燃信心?这不仅仅是局限于考虑如何力挺自己所投的项目或企业,资本方也必须对一些新项目出手,助力孵育“中国新”。

当我们能够孵育出多款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新药时,生物医药投资热潮持续高涨可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