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医院管理层建设大升维

发布时间:2023-09-19 14:18:57作者:秦永方 龚晓红 吴金华 申勇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者按】
医院需要什么样的院领导?如何管理好一家医院?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山东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省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等。其中,山东省全面加强各级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县级以上政府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至少1人具有中医药背景,院领导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不少于60%的内容引发行业关注。
医院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党委书记、院长至少1人具有中医药背景”传递了哪些讯息?对医院建设和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管理者应强化“中医”内核


组织是根本,干部是保证。中医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振兴中医事业,需要专业的中医人才干部。不懂中医药特点的干部,不可能确保中医院的“中医特色”。
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不一致,鉴于中医的简便效廉的特点,由西医背景的人当中医院领导,往往会把中医带偏,走上西医化发展之路,忽视中医建设。
医改新时代,中医院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中医医院的绩效国考指标,对中医特色指标考核比重较大,为了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医保DRG/DIP付费对符合条件的中医优势病种也给予倾斜支持。
不过,由于DRG/DIP对中医常规病种的分组和支付还存在一些瓶颈,基于费用权重/分值的支付,对中医常规病种的支持还不能充分体现。特别是中医在“以人为本”的整体价值观,较少出现大处方、过度医疗的现象。此外,中医主要靠望闻问切和中医特色手法来治病,运用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来提高收入的能力较低。相对于西医综合医院来说,中医医院的营收能力较弱,其运营压力显而易见。
中医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特色,实现综合业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医院的管理层组合,无论是书记或院长,至少1人是中医药出身的比例还不够,建议全部都应该有中医药专业背景。这是因为,不熟悉中医之道,会导致主要负责人内部难以协调,其他成员则可以搭配西医或经济财务管理领导。(秦永方)


顶配复合型梯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时代,随着民众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医院高精尖诊疗服务需求日益迫切,而这些高精尖服务的基础关键在于有创新管理方式和有极强领导能力的“火车头”。山东明确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至少1人具有中医药背景,充分说明了该省对医院“火车头”的重视,也折射出新时代医院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医院是专业性较强的机构,也是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管理者需要充分协调好公立医院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人员管理与激励之间的关系。这对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行政综合管理的经验,更需要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做支撑。
目前,公立医院存在许多行政和医疗岗位“双肩挑”的情况,这类人员大多是从普通科室职工走上科室主任、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最终走上医院决策层。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就跟学医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一样,需要历经重重磨炼。
2017 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笔者认为,具备医学背景的医院管理层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决策过程中更能准确把握患者、医务人员以及上级部门的所需、所盼,在医院运营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指导工作开展。
医院是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工作场所,管理层拥有一定的医学背景会更有号召力,有助于推动具体工作的落实。在各项卫生健康政策决策过程中,有专业背景的医院院长往往能够发挥智囊作用,有效减少非专业因素的干扰,提升医疗领域这个民生行业属性较强的工作执行的准确性。
加强医院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的需求。建立医院管理后备干部储存库,搭建更为科学的医院管理人才梯队,将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活水”。(龚晓红)


人才结构优化助推现代化


医院的医疗业务是一家医院的立身之本,也是医院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医疗业务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最核心的地位。由于医疗业务的专业性很强,导致医院的业务管理与其他管理差别很大。
事实上,不管是中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不仅要内行,也要其他多维人才的加入,如此更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管理。

当前管理现状
    
我国的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代表了我国医院管理的主流方向。目前,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大部分来自临床一线。
对非医学背景的院领导来说,医疗业务管理可能会出现几种形式:一种是知道自己是外行,懂得放权,让内行进行管理;自己只需把握大方向,过程由内行去落实。一种是知道自己是外行,又不愿意放权。还有一种是明明是外行,却认为自己是内行的。
一所医院,自始至终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更为关键的是,这一理念能够落实到医院的整个运营流程中。对于有医学背景的管理者来说,由于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从事过医疗工作,更容易理解医院的医疗业务运转模式、了解医院的业务水平,往往更能将这个核心价值理念传递给员工,从而更好地指导团队实现业务目标,推动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最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没有医学背景的院领导,除非有极强的自知力,否则很难对医疗业务活动实施精细化的有效管理。

看好病管好人
    
不过,医院要发展,不能只依靠有医学背景的管理者,要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还需要多维度的管理人才。
在“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下,医院不只提供单一的医学治疗服务。尤其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如火如荼。HIS系统、CIS系统、CDSS系统、远程会诊、云医院等信息化建设、使用和维护保养,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此外,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保管理逐步精细化,医院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医保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医保管理工作,协助科室推进绩效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
总之,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专业能力来协调运转,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医改新形势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一方面,要能为老百姓“看好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专科建设;另一方面,要解决医院的发展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运行机制、补偿措施、人事管理、薪酬体系等,让医院有良好的运转、发展环境,调动全体员工的自主性,将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方法引入到日常管理的工作程序中。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吴金华)


中医药综合改革的“齐鲁”路径


山东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落地还有三大看点:
一是突出了中医的治疗特色优势。中医治病是“检查少、以汤药为主”,西医治病是“检查多、以输液+手术”为主;围绕99个中医优势病种,将其纳入医保支付,并提高住院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将有利于发挥中医治病的特色优势。
二是开展日间病房,有助于体现中医优势。住院治疗是建立在西医管理体系上的治疗模式,从中医角度讲,上午在门诊望闻问切后认为需要住院的,招收入院后,下午进行特色中医治疗(如针灸、拔罐、电针、口服汤药后),轻症病人可以在傍晚前结束治疗出院,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如陪床问题、吃饭问题),也减轻了医院负担(如护理工作、夜班医生巡视工作安排)。
三是开展“县级中医院医共体建设”,有利于发挥传帮带作用,让中医在基层生根开花。县中医院往往代表当地中医水平的最高点。县中医院通过医共体建设,可以带动乡镇卫生院和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的中医室和中医科的医疗学术水平。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村医三者联动,可以有效提高中医在基层的治疗水平和疾病预防水平,提高患者对中医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申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