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海外布局变广 登陆上岸变难

发布时间:2023-09-19 14:06:39作者:本版特约撰稿 王进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土药企出海方面,在过去十年已有很大起色:我们不仅看到不断有国内研发型企业通过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将自主研发的产品的海外权益转让给跨国公司,获得几亿甚至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转让合作金(通过首付、里程碑支付和销售提成),同时引入国外药企战略性参股,建立紧密捆绑型合作。

过去十年曾辉煌

前些年,受政策拉动,有实力的本土药企与投资机构不断在欧美市场进行海外投资、企业并购,甚至购买国外新药项目(License-in)。比如复星药业花十亿美元控股收购印度的Grland Pharmaceutical,然后将其在印度资本市场IPO上市,这是相当成功的案例:既购买到外资的技术产品和具有无形资产性质的技术、专业知识、私家配方等,又能在资本市场获利。迈瑞医疗在2021年花5.32亿欧元收购荷兰海肽生物,不仅获得体外诊断上游的原料供应商,也拿下了全球2000多家体外诊断公司的客户渠道。
在这其中,2016年是中国医药和投资公司在海外投资并购最活跃的一年,当年共发生110起海外并购案,耗资150亿美元。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海王生物收购法国兴业制药、恒瑞药业收购澳洲细胞制药、石药集团收购德国施格明等。
2017年,复星控股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的案例也很成功,如今仍持有其57.86%股份(市值30多亿美元)。当初复星收购花了近11亿美元,拿下Grand Pharma74%的控股权:这家印度公司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专注于注射液药物开发生产销售的特色药厂,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2个代工产品,远销欧美和其他国家。2020年11月,该公司在印度孟买和国家主板两个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募集8.7亿美元。不过,这家公司前两年受疫情影响,销售业绩和利润、股价均有所下滑,曾一度传出复星想出售该药厂控股权的消息,但目前尚未发生。
笔者以为,无论能否溢价出售,复星都赚到了,如果依然拿在手里,也是不错的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稀缺),有较高的技术和管理门槛,这对复星的全球化很有助益。
 
近期再拓新里程

2023年初,泰格医药宣布完成对欧洲CRO公司Martin Farm的收购,这是泰格CRO业务在欧洲的重要布局。7月,辅助生殖医疗领域上市公司贝康医疗宣布与新加坡BMX的母公司Genea公司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上半年,贝康医疗出资4000万美元,收购BMX公司及旗下13家子公司,开始布局海外辅助生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
3月,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F-Star1.61亿美元的收购也颇引人注目。这项收购可谓好事多磨,等待许久才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实属不易。
在笔者看来,这项收购花费不算多,现在来看十分划算。通过全资收购,中国生物制药不仅获得了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平台与新药产品,而且在收官不久后还收到一个“大礼包”:F-Star与武田签署的肿瘤多特异性免疫疗法技术独家许可协议,未来有望获得高达10亿美元的里程碑支付。这是中国生物制药提前在海外布局设立全资子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并购与合作业务的结果。
当然,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的这一成功并购案例只是少数获批的北美交易。国内不少药企近几年来在海外的投资并购遇到的阻力不小,包括投资机构参股海外生物科技公司的交易与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投资和并购欧美中小生物技术公司的案例已大幅减少,部分企业尝试在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区域进行海外业务的拓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