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吸引外资新政青睐生物医药

发布时间:2023-08-16 10:38:21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8月14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等四部门就前一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进行权威解读。

据介绍,新政明确提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深化区域合作、搭建对接平台、加强国际合作,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有序承接错位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健全区域对接合作机制,深化和拓展“链式”转移等合作模式,实现全球同频共振。为此,商务部正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限制。新政强调在生物医药研发等重点领域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

跨国药企投资逻辑生变

引起医药界关注的是,新政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企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优化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申报程序;通过首购订购等措施支持外企在我国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这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新机遇。

事实上,跨国药企在华投资模式已然生变:研发从自研向轻资产方式转变,通过BD撬动与Biotech合作。去年8月,赛诺菲对信达生物进行两批次共6亿欧元的股权投资,同时将两款处于临床后期的抗肿瘤药的中国权益授权给信达生物;今年初,默沙东参投科伦博泰B轮融资,认购其6.95%的股权而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6月,百力司康完成由卫材投资的B++轮融资。

某跨国药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就在华投资而言,加注自身早期项目可以把新药更有效地推进到临床阶段。此外,很多跨国药企还需要补充后期阶段的产品管线。如果没有持续的现金流,Big Pharma也会焦虑。跨国药企的BD团队会筛选优质外部项目,并倾向于已过验证阶段的产品。但这类项目中肿瘤研发产品数量很少,意味着企业需通过并购本土化项目让外部管线更快地补充进来。”

巧合的是,8月14日,阿斯利康宣布对其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进一步增加投资共2.5亿美元,以增加生产能力。今年3月其大手笔耗资4.5亿美元在青岛设立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国内生产供应基地,从拿地到规划方案公示仅30天。

可见,跨国药企不仅在优化临床前研发中心,临床试验业务也在调整。有专家直言,“中国庞大的市场与创新政策环境的优化,让跨国企业中国区争取总部资源配置更有话语权,但集采和医保谈判让产品的量价博弈加剧,跨国药企已在裁撤相关部门,同时已开始加强与中国Biotech的本土化合作。”

数据流通打造差异优势

新政还提出,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高效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促进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同时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试点探索形成可自由流动的数据清单,建设服务平台,提供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服务。

国际投行专家张方宁认为,“数据的流通意义非同寻常,可为新药研发提速。对此应从三个视角思考中国医药创新生态:一是创新环境,尤其是监管环境的国际化;二是资本,创新药融资能力非常重要;三是交易,企业如何重新审视和布局中长期产品管线。目前,需要探索国际化的路线和路径,把创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这其中,数据自由流动有利于效率提升,同时也考验着企业产品管线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之间是否有高度匹配关系。”

据悉,产业层面在粤港澳大湾区已有新迹象:今年3月,九洲药业完成收购山德士(中国)所属中山制剂工厂100%股权交割,加固小分子原料药和制剂从CMC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承接能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全球创新进入中国、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支点。

有外企中国区负责人坦言,“数据流通是项目构建差异化优势的前提。引进早期资产,常规理解的差异化可能是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如果这个靶点广为人知,其差异化更多体现在可及性上。一个公司的总体策略决定了其商务策略,既有自上而下策略性的,也有自下而上用数据说话的,是否需要现金流、是否有生产能力、海外是否有研发能力或销售能力等,都会成为其选择交易的一个角度,新药布局从批量同质化竞争走向未来的差异化竞争。”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