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周期守望高水平融合

发布时间:2023-07-03 13:45:1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 发自湖州来源:医药经济报

7月1日起,第八批化药国采中选结果开始陆续在各省落地。此外,中成药全国性带量采购刚发布拟中选品种平均降价49.36%的结果,集采常态化倒逼供应链重构。包括DRG等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终端格局锐变,“双通道”政策全面推进则让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双向奔赴,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新挑战。“新”周期意味着医药行业正在加速从仿制药时代迈向创新药时代、从线下粗放运营转向线上线下精细管理、从经营价值升级到临床价值。随着“新”周期的开启,如何把握变局中的机会成为业界关心的热点。

正如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在6月28-30日于湖州举行的2023米思会(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共生大会)上所言,“我国医药产业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逐步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药物创新体系的定位和布局都在发生质的改变,创新链守望相助、高水平的融合才是引领产业未来的趋势。”


结构调整新景象促布局


除前述产业政策合力外,直播带货、生成式AI等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同样让药品终端市场“危”“机”并存。疫情转段后,就诊回归拉动医院终端反弹。6月2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今年1-5月医保数据,职工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分别同比增长23%、23.8%。“新”周期的“新”,主要体现在结构上。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研究部副主任万泉在会上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变化进行了剖析。他指出,2009年以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12-2021年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40.4%降至28.7%。但值得注意的是,药品费用结构中,门诊药品收入占比逐渐增加,仅2015-2021年就由41%增长至46.7%;而住院药品收入占比则在逐渐下降,同期从59%下降至53.3%。

据他介绍,目前在医院药品费用中,近八成是化药,其余是中成药及饮片。而各地药品零售端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仅吉林、江苏等地超过10%,多地占比为个位数,最低的海南仅为2.1%,第一二终端用药结构进一步调整。

零售终端也在发生新变化。据米内网数据,按终端平均零售价计算,2022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额达8725亿元,同比增长9.7%。需引起重视的是,实体药店占比从2013年的98.8%下滑至70.1%;网上药店突破2600亿元,销售额占比同期则从1.2%增至29.9%。此外,从实体药店各品类结构看,2022年药品销售额占比为76.7%,较2021年下滑0.4个百分点。


差异化创新激荡新竞合


尽管结构在调整,但医药行业的本质没有变化。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华伟认为,

“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厂家需把握趋势、优化布局,在产业发展和博弈中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则认为,“集采、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给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传统经营模式将向全渠道、全生命周期为顾客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健康解决方案的全新业态演变,工商企业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高度协同、深度融合,围绕顾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增强柔性发展力。”

传统药品终端增长乏力,供销链条不约而同地把竞争维度上升到创新药段位。

日前,恒瑞医药1类新药奥特康唑胶囊在国内获批上市。药审改革后,创新药申报比例显著增加。陈凯先称,“国内热门靶点集中度远高于全球,全球前十大创新药热门靶点的集中度为7.68%,而国内这一数值为19.38%。最拥挤的EGFR、PD-1等靶点在研项目在全球靶点中占比过热。2012-2022年获批的First-in-class药物,国外共184个,而国内只有阿可拉定等7个药物。需反思的是,同期中国CNS发文数全球占比达21.8%,基础研究成果频出,但新靶标确证和原创新药研发能力仍显不足,提升转化医学能力促进药物研发源头创新刻不容缓。目前,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及药物新靶点研究崭露头角。”

而高质量的创新与充裕的现金流是新时代竞争的新动能,也在不断改变用药终端。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2023年TOP10国家药物研发管线全球占比中,我国已达到23.6%,中国医药创新研发贡献位于第二梯队前列,但2021年我国创新药市场在全球的占比仅增长至3%左右。”他认为,以国际市场收入为主体将是企业做大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海外业务虽增长较快,但与跨国药企还有差距。随着创新药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临床试验数据国际认可亟待加强。

对此,荣昌生物执行董事、首席医学官何如意建议,“创新药企需具备三大特质:一是深挖具备临床价值的新品;二是布局差异化产品线;三是坚持走创新‘出海’之路。国内创新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目前资本寒潮仍在,‘活下来’是企业的首要任务。精简管线,集中有限资金,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瞄准有价值的临床靶点,推动新品国际化等,都是新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