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1 17:04:49作者:金镛来源:医药经济报
全球肿瘤研发和创新持续发展,据IQVIA艾昆纬统计数据,未来10年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用药销售金额将持续占据第一位,仍是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必争的发展战略领域。预计2032年全球该类药品销售将达5517.2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的30.1%,复合年增长率(以下简称CAGR)较近5年趋缓,为5.7%。
按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ATC)法,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包括: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细胞抑制性激素治疗、免疫刺激剂。本文就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和国内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整体市场表现做一分析。
美国仍是最大市场
2022年,全球主要医药市场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药品合计销售3183.1亿美元,居全球医药市场16大类用药金额之首,占23.8%。2018-2022年CAGR为11.6%(见图1)。
按上述口径统计,美国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的市场规模最大,2022年为1791.3亿美元,CAGR为13.1%,预计2032年为3128.7亿美元。德国紧随其后,为172.7亿美元,CAGR为6.0%,预计2032年销售为285.3亿美元。中国位列第三位,为157.4亿美元,CAGR为13.6%,预计2032年为296.6亿美元。
从用药金额来看,2022年全球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金额最高,合计316.3亿美元,CAGR为7.4%;第二为乳腺癌,合计316.1亿美元,CAGR为11.1%;第三为非小细胞肺癌,合计259.0亿美元,CAGR为12.7%。
从增速来看,过敏性皮肤炎用药金额CAGR最高,达62.5%,2022年销售金额为68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114.2亿美元。
排在第二位的是肝癌,CAGR达40.9%,2022年销售金额为33.7亿美元。妇科肿瘤排在第三位,CAGR为26.3%, 2022年销售金额为23.1亿美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用药金额增长趋缓,CAGR仅为1.0%,2022年销售金额为55亿美元。
前十品种占比近半
从品种表现来看,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仍为2022年全球销售金额头号药品,销售金额达379.7亿美元。其中艾伯维公司的原研品牌药修美乐销售348.0亿美元,占比91.7%,预计2032年该原研品牌药和生物类似药合计销售额将为502.2亿美元。
按活性成分统计,2022年全球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TOP10品种销售1348.3亿美元,占该类药品市场的42.4%。
国内已批准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克罗恩病。2010年2月,原研药修美乐获批进口,2019年11月百奥泰生物制药成为首家获批该品种生物类似药的国内企业(商品名:格乐立),同年12月海正生物制药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亦获批(商品名:安健宁)。截至2022年,国内共有6家企业获批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
2022年,原研药及6家国内企业生产生物类似药均实现了销售,合计约为22.6亿元。其中医院销售15.1亿元,CAGR为104.1%;实体药店销售7.5亿元,CAGR为130.9%。
贝伐珠单抗国内反超居首
按米内网统计口径,2022年国内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市场规模约为2268.9亿元,CAGR为8.3%。其中公立医院化药为1780.5亿元,CAGR为7.6%;中成药(抗肿瘤药、肿瘤相关用药)为148.9亿元,CAGR为-8.2%。实体药店化药326.6亿元,CAGR为33.5%;中成药12.9亿元,CAGR为22.4%。
从表2可以看到,2021年、2022年国内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类药品中销售居第一位。
截至2023年2月,国内同品种(进口+国产)企业已有10家获得批准上市许可。据米内网数据,2022年国内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有7家企业产生了销售,合计约86.3亿元。其中医院销售77.3亿元,实体药店销售9.0亿元。
中国在研管线首超欧洲
全球肿瘤死亡率得到一定控制并呈下降趋势。据2022世界卫生统计报道,2000-2019年,全球肿瘤死亡率下降16%。同时,各种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从1970年代中期的49%提高到2018年的68%。
这种趋势得益于以下有效措施:1.烟草的控制,倡导戒烟限酒;2.肿瘤早期筛查/定期体检和疫苗;3.创新疗法发展迅猛,包括更精准的手术、放疗手段和更好的诊断成像技术,让患者可以使用靶向疗法,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和BRAF抑制剂;4.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如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附条件批准程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特别审批程序等。
近日,IQVIA艾昆纬发布的《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23: Outlook to 2027》报告回顾了全球肿瘤研发的现状和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启动的肿瘤临床试验数目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较2018年增长22%,并主要集中在罕见癌症。2022年,总部在中国的公司开发的在研产品占肿瘤研发管线的23%,高于五年前的10%和2007年的3%,首次超过欧洲。这些公司活跃的肿瘤管线在过去五年中的增长超1倍,预示其未来将在全球新产品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