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主动适应购药新秩序

发布时间:2023-05-31 15:15:15作者:曾世新来源:医药经济报

今年3月开始,大连市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上线“门诊统筹药品价格”和“电子处方”查询功能。市民可通过手机查询个人电子处方、药品报销待遇以及在门诊统筹定点医药机构的在售价格,并能够通过定位在同一页面对比药店距离、价格等信息。

门诊统筹开启后,一种新的购药秩序正悄然建立。对定点药店来说,纳入门诊统筹能增加获客机会,并将成为一个高效使用医保基金的流量入口。随着门诊统筹政策在多省试点探索,符合要求的定点药店基数不断扩大,院内外品规、商品融合以及价格协同也进一步加速。不管是传统社会药房还是DTP药房,做好品种和服务愈加迫切。


门诊统筹药店有望成为院外处方外流的主要承接者,这个利好毋庸置疑。虽然暂时某些区域仍将受到目录限制和年度限额影响,同时这部分增量的购药利润也不是特别大,但从长远看,更多门店纳入门诊统筹,更多新特药进入院外终端,更多优质客户到店购药,将促使基层药店提升服务水准,通过健康方案、品类组合拉动二次销售。

深耕服务标准化

药店需要根据院内流转过来的处方配药,这就要求基层药店一定程度上与医院保持经营品种的一致性。未来将有大批临床药品进入基层零售药店,大大扩充药店的经营品种。临床药品与“双通道”药品、DTP新特药品将产生协同效应。不过,临床药品普遍价格较高,特别是部分慢性病、肿瘤用药。对基层药店来说,高单价品类提高门店营业额的同时,也对采购成本和资金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达到品类配比标准,进货成本也会逐步上升。此外,很多药店由于拿不到工业品种,导致品类不全、品种数量配比不达标等。

与到医院挂号、看病、买药相比,直接去药店购药似乎更加便捷。基层药店想要让到店顾客享受到与医院同等的报销政策,势必要在药店标准化运营管理上满足更高要求,包括患者用药咨询、关联导购专业性指导等。大连锁由于多年深耕供应链,对接门诊统筹的难度较小。

提高运营精细化

纳入门诊统筹后,药店应专注于升级转型为专业化药店以承接外流的门诊处方,并丰富与满足这类顾客的健康需求产品及服务方案,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提升执业药师价值。慢病患者对药店专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群普遍存在用药复杂、合并用药多、对药物认知差、用药依从性不高等问题。因而,他们非常愿意获取专业性的购药及监测服务。药店执业药师可为药店特殊慢病和特病患者提供用药保障,为患者提供覆盖患者全病程用药专业性、连续性的药学管理。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院外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用药信息化管理与同质化的药物治疗评估与管理。

二是“药诊店”开辟新领域。未来药店还有一类发展趋势是“诊所+药店”。湖北、广东等地一些药店通过该模式已经“吃到”了政策红利。此外,“药店+诊所”一定程度上还能破解处方来源困局,目前已有连锁药店实现每个区域有一个药店满足开方需求。长此以往,药店的专业化药物服务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是细化价格带。纳入门诊统筹后,药店必须优先考虑有“医保统筹”身份且有高支付价的产品,细化品类品种结构,为长期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第一类是价格带增补,如定位处于中低价格带,区别高医保支付价品种。第二类是品类增量,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提高顾客黏性,保证增量,利用新零售渠道实现产品增量。第三类是品类增补,增加边际品类,从便利性上抢占部分商超份额;扩展零售新品类,如健康美丽类商品,通过专业性引导实现品类增长。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