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产学研医融合链动科研转化

发布时间:2023-05-29 10:53:37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 发自长沙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作为新医改的“试验田”,近年来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摸索了有益经验。5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三家输出医院签约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各省区市快马加鞭就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展开实践。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公布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试点名单,共设置了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何在“高原上建高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激活自身学科建设、临床创新和科研转化的潜力,从而为各类各级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新项目,得到产学研医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QQ图片20230529105328.jpg

“解答”过程多挑战


近年来,《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等文件的发布,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航标。

如何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大病不出省,带动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流动,推动解决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在第十七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召开期间举办的“高质发展——产学研医深融合·学科建设新趋向”分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夏家红认为,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医学中心的核心。“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提升科学研究与医疗服务水平。”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看来,科研是学科发展的驱动力。他进一步解释:“科研是解决各学科临床问题的需要,通过临床发现新问题可通过科研去解决,进而在临床上推广,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科研过程是学科临床理念实现的过程,科研成果有望促进诊疗规范化,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尽管答案明确,但“解答”的过程依旧挑战颇多。陈尔真直言,当前科研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重视不够,方向不明。尤其是重基础研究,轻临床研究,不注重从临床上发展问题及利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实力不强,冲劲不足。同时,存在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缺乏动力与韧劲、课题申请困难等问题;三是创新不够,转化乏力。如何解决?“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促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推进专病数据库建设,助力临床研究,以整合和转化为手段开展转化型医学研究。”


“顶天立地”促扩容


来自临床的一线专家一致认为,医疗领域从0到1的创新来源于临床。只有基于临床问题开展研发,才可以更快将其转化应用于临床,提高疾病诊疗服务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助理邓艳红举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dMMR肠癌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治疗有效率不到50%,但对PD-1免疫治疗特别敏感。针对dMMR肠癌患者开展了PD-1免疫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完全缓解率高达88%。”她表示,医院高质量发展需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而医院建立临床转化科研平台支撑体系才能推动高质量产学研,畅通院企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产学研发展。

面对三级医院学科建设能力需要的人才、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和管理机制梳理等需求,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申子瑜以助力三级医院罕见病诊疗能力提升为例提到,针对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个疾病,已经推出超过 700个检测项目,打造多个罕见病多组学整体解决方案;针对未明确的罕见病开发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并携手医疗机构、高校等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技术攻关,从而推动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方,使得针对临床诊疗痛点需求的检测服务更加高效、可及。

“通过产学研医深融合,有利于临床获得顶天立地的服务,‘顶天’即助力临床解决诊断难题,让优质医检资源扩容;‘立地’即帮助三级医院发挥牵头作用,将服务延伸至基层,让优质医检资源下沉,帮助三级医院强化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申子瑜总结道。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