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链动激发余甘子产业生机

发布时间:2023-05-24 11:12:55作者:黄浩洲 张定堃来源:医药经济报

余甘子,又称滇橄榄、油甘子、庵摩勒,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是具特色的民族药用资源,在藏、蒙、维、傣等民族广泛使用,也是药食同源品种,展现出大品种培育潜力。

多维拓展品种用途

长久以来,民间多将余甘子作为水果、果汁、果脯蜜饯、果茶或果酒食用或饮用,部分地区也将其作为食物凉拌、煲粥或炖汤。近年来,随着国内快消产品和颜值经济的兴起,余甘子已成为风靡食品行业的新宠,市场上诞生了多种余甘子粉末、含片、精油、风味饮品、功能饮料、压片糖果、酵素果冻、复合益生菌或护肤品等。

以风味饮品为例,奈雪の茶推出的“霸气玉油柑”,云南橄清科技开发的“每日橄清”、“HOHO橄清”两款滇橄榄汁饮品、东鹏特饮推出的“由甘柠檬茶”等,以其独特的风味特点,深受年轻人喜爱。结合余甘子风味特点与酵素制备技术,开发了富含多酚、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益生菌等有益成分的余甘子酵素果冻新产品。此外,部分护肤品开始关注余甘子提取物的美白、皮肤修复等功能,拓展了余甘子的新用途。

目前,已有98个含余甘子中成药、52个含余甘子成分的保健食品上市销售,主要围绕其清咽、缓解体力疲劳、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辅助降血脂等保健功效。

为提高其利咽效果,多与甘草、桔梗、玄参、金银花、冰片等配伍,如余甘子喉片、复方余甘子利咽含片等;余甘子抗疲劳作用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藏药名方三果汤基础上,开发了以余甘子为主药的三勒浆抗疲劳口服液。

科技赋能突破瓶颈

我国余甘子资源丰富,产量居全球之首,在云南、四川的干热河谷地带拥有大量野生资源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广泛栽培。不同产地、不同品系、不同成熟度的余甘子口感特征差异很大,提示余甘子健康产品的开发应注意甄选与固定来源。

不过,国内余甘子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上游品种混乱,野生品涩味重,资源开发利用难,标准水平低;中游加工技术停滞,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同质化严重;下游保健功能科学内涵认识不够,市场接受度不高,资源综合利用不足等问题。

在产业链上游,广东、福建等地栽培了大量农学选育的水果型余甘子新品种,果实大、口感好、酸涩味低,如“盈玉”“甜种”“玻璃甘”等。而云南、四川等地的野生型余甘子虽资源蕴藏量大,但果实小、纤维多、酸涩滋味强,消费者接受度较低,资源难以开发利用,亟待突破口感难题。此外,余甘子的分类标准待完善,药用标准应围绕主要功效物质标准,食用标准应关注口感与营养成分。

产业链中游方面,余甘子的精深加工技术发展不足,主要还是初级的打粉、榨汁、提取等工艺,药效物质沉淀、营养物质损失等现象普遍。多酚、黄酮既是余甘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涩味、苦味成分的主要来源,在精深加工过程中如何脱苦控涩而不影响疗效是主要技术难点。

在产业链下游,大众对余甘子保健功效仍停留在清咽方面,对于抗疲劳、免疫调节和解酒护肝等保健功能认识不足,市场接受度不高。加工和提取后产生的大量果渣,仍含有大量有效成分等可利用物质,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物质的浪费。

因此,积极开展余甘子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突破产业技术难题与瓶颈问题,深入挖掘余甘子资源价值与保健功效,开发面向大众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方能构建余甘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者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