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骨科手术机器人国产替代深度内卷

发布时间:2023-05-06 15:18:39作者:杨泽康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关节、脊柱等骨科耗材均被纳入国采的背景下,骨科手术机器人成为骨科器械厂商的重点布局领域。布局的企业包括微创医疗、威高股份等国内平台龙头,以及键嘉医疗、天智航等后起之秀。据统计,2019-2021年骨科手术机器人共完成31起融资,远超腔镜手术机器人。


医疗新基建需求旺


3月2日,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省级集中采购标前技术资料的通知》,公开征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标前技术材料,为接下来的大型医疗设备带量采购拉开序幕。

安徽的大型医疗设备带量采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原安徽省卫计委曾规定:乙类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单价在200万元的医用设备,都要参加省级集中采购。而此次大型医用设备集采的设备目录包括:4排及以上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直线加速器(含X刀)、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含PET)、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出现在名单内。

安徽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先行区之一。如2019年安徽脊柱省级医院带量时,三年后即2022年全国就开始了骨科脊柱耗材国采。在笔者看来,安徽的集采预热,很可能成为国产替代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徽省医保局办公室曾发文:2020-2022年,本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总金额达5.3亿元,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节约近2.6亿元,节资率达33%。同时,集采设备的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医院采购的性价比越来越高。如2021年集采的1.5T磁共振单价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单价首次跌破600万元。

数据显示,进口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价格高达2000万元以上,国产的价格约1500万元。安徽的大型设备集采或许未来在全国将常态化。2022年9月,根据国家卫健委消息,“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202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

作为国内医疗新基建的一部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将激发更多的医疗设备采购需求。

QQ图片20230506151932.jpg


转战两个细分领域


截至2022年10月,全球范围内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装机量超千台,国内市场装机量不到200台。国内和全球的装机量差距,让参与者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不过,从赛道火热的另一面看,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还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不妨从关节、创伤/脊柱两个细分领域考量。

目前,国内关节手术机器人领域已有多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过去绝大多数存量市场份额被巨头史赛克占据,但在新增装机数量口径下,史赛克旗下产品销量明显下降,与国产产品持平。以键嘉手术机器人为例,2022年10月-2023年1月期间,其产品已经中标6个医院的采购计划。键嘉采用的非封闭平台式手术机器人系统,同时兼容市面上大部分主流厂商的骨科耗材产品,这与达芬奇手术人等领先产品有着巨大的差异化。该模式能否帮助键嘉快速缩小亏损,仍有待考验。

国内脊柱/创伤手术机器人领域主要玩家为天智航、美敦力及捷迈邦美。截至2022年8月,三者旗下脊柱/创伤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约98%,其中天智航旗下产品总装机量约占87%,装机量最多。

尽管天智航在国内市场的装机量遥遥领先,2016-2021年,天智航售出的手术机器人分别为6台、16台、20台、41台、30台、30台,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但由于“设备+耗材+服务”模式并未充分发展成熟,其主要还是依靠售卖设备赚取收入。


★★★ 小结 ★★★


虽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急需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但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目前脊柱、关节等手术机器人领域已有多个国内厂家获批注册证。

从全球发展历程并结合已上市企业的艰苦商业模式探索现状分析,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赛道容量大概率只能容纳个位数的国产玩家。赛道内大量的新玩家,未来可能要经历大洗牌与大整合的过程。



相关<<<


商业化考题待解


近段时间,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保持高位。4月2日,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递交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3月23日,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科创板IPO第二轮审核问询;1月11日,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次递表港交所,冲刺港股IPO。不过,随着行业发展进入下一阶段,国产手术机器人仍然面临盈利难题。

临床替换商业化难

截至目前,A股及H股市场合计有3家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分别为天智航、微创机器人、润迈德。根据业绩报告和快报,微创机器人、润迈德在2022年亏损同比扩大;天智航仍未能实现盈利,净利润亏损幅度也出现同比扩大。

盈利困难已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业内常态。对此,天智航董秘黄军辉表示,“由于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销售价格动辄千万元,加上目前国内行业标准从无到有,手术机器人行业面临的盈利难题需要一定时间缓冲。”

另一方面,过于成功的达芬奇也成为现阶段国产机器人厂商商业化上最大的壁垒。因其先发优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据全球垄断地位。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达芬奇系统的装机量达到5500台。在“设备+耗材+整体解决方案”的生态闭环中,基本上每个环节达芬奇都申请了专利。目前,直观外科在中国享有700余个授权专利,细分在11个大项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这个市场环境下,要求国内企业加快推进国产化替代。但国产手术机器人因为起步较晚,大部分手术机器人研发并非从临床需求出发,还在走仿制国外或者仿制其他国产的路,所以面对很多国际专利限制。加之研发注册周期长影响迭代速度,临床替换难度大。”

低价不是销路保证

“降成本”是国内厂商的天然优势以及擅长运用的打法,但价格低并不意味着卖得好。对企业来说,只有更多的医院愿意用、频繁用,成为医生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术机器人才算得上真正商业化落地。

医院采购手术机器人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设备所带来的临床经济学价值,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维保、相关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术后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软件服务问题。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学习掌握一种医疗器械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更换技术路线需要长期的培训和磨合,存在替代成本。

以腹腔镜领域为例,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一般能采购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不差钱。首次有配置证的医院,如果要买手术机器人,可能更愿意买达芬奇。“在很多医院看来,有了达芬奇意味着站在了学术制高点,帮助它提升咖位和知名度。机器人技术长年的宣传教育,对吸引患者流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动脉网梳理发现,全国多个地级市医院都在近期首次引入手术机器人,包括重庆大足、陕西宝鸡、湖北黄冈、江西赣州、四川南充、江西萍乡、四川攀枝花、陕西咸阳、甘肃武威、河北沧州、河北秦皇岛等地,且上述大部分地级市医院引入的都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下沉市场多考量

虽然技术和商业间的平衡问题仍未解决,但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期,政策给予了发展动力。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在医疗健康方面,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由于手术机器人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主要在大型三甲医院应用。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新版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配置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医院的要求从省级领先医院放宽到外科综合实力较强即可,配置门槛大大降低。

三四线下沉市场往往被看作是偏好价格优势的市场。从配置证调整方向来看,三四线城市三级医院基本满足配置要求。双重利好加持下,手术机器人或将迎来一波下沉市场配置潮。

但对于涉及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机器人产品,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操作体验仍然是医院购买考量的核心要素。专家指出,“中国大部分医院手术室是30多平方米。从医生学习曲线上看,下沉市场需要延续、提升术者手术经验,能够灵活开展多种术式的产品,促进临床多个科室均衡发展。对于下沉市场医院来说,如何控制初次投入和手术成本也需要纳入考量,对于稳定可靠的维修和保护的要求更高。”

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表示,国产替代的本质实际上是“价值替代”。创新有几个关键点,首先不能单纯地去跟跑或者模仿,所有的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买来的。“从0~1”虽然比“从1~100”艰难,但这事关医疗设备产业链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创新的先进性,必须迎难而上。其次,要汇聚产学研医的力量,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离开患者和医生的需求。

(本报综合)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