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AI制药价值将迎规模化验证

发布时间:2023-05-04 13:14:27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ChatGPT爆火以来,AI赋能药物研发再次站上风口。4月20日,Moderna宣布与IBM达成一项协议,将结合最先进的配方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设计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RNA药物。据量子位智库预测,鉴于目前绝大多数AI制药临床阶段管线处于临床Ⅰ期,2023-2024年将出现跨越“死亡之谷”的临床管线,进一步证明AI技术对新药研发产业的颠覆性。


对研发产生增速作用


麦肯锡统计预测,全球有近270家公司致力于AI驱动的药物发现。其中,辉瑞延长了与一家以色列AI公司的合作;阿斯利康扩大了与英国AI制药公司Benevolent AI的合作;赛诺菲宣布与Exscientia开展新的合作,并与英矽智能达成合作协议。

当前国内外AI制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三类,即大型药企、AI制药初创企业和互联网头部企业,其中大型药企又分为传统药企和CRO企业。近两年,恒瑞医药、药明康德、昭衍新药、华东医药、成都先导、信立泰、健康元、一品红和睿智医药等企业都相继披露了布局AI制药的进展。

“当前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发展和进步非常快,药物研发处于革命性变化的新时期。”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看来,随着材料、信息科学、物理、化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会极大改变药物研发的情况。以人工智能来说,可用于靶点的确认和化学结构的优化,这将加快研发进程。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以往临床研究时间很长,人工智能应该可以产生增速作用。

深圳埃格林医药董事长杜涛认为,“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临床需求,开发、选择合适的药品和适应症;二是发挥AI+医药的价值。国外很多大型药企已经建立了大规模AI团队。究其原因,就是医药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如果一个药品上市的专利期是5年以内,基本上无法收回开发成本。所以需要利用AI技术,提高开发效率,开发有价值的药物。” 


法规与技术同步匹配


传统新药研发面临着研发效率低、成本高、收益率下降的困境。天风证券分析指出,AI的快速发展为新药研发带来新的技术手段,运用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全球AI医药研发热度高涨,AI药物管线逐步向中后期延伸,AI技术有望得到商业化验证。天风证券认为,供给端+需求端双驱动,将助推AI在医药领域加速应用。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认为,“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对创新药事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定要正确认识科技的差异化以及领先的程度,如今仅靠科学家和海归人才可能不够,面向未来,相信人与机器的创新能力权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全行业、全链条都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科技解决问题。包括现在出现的很多技术都是在解决时间和效率的问题。与此同时,法规要与技术的进步同步匹配。

据量子位智库预测,2026年将会出现首个上市的AI驱动药物,AI制药行业的经济价值因此得到验证,政策、产业、消费市场对于AI驱动药物的态度及相关举措也将清晰,行业逐渐定型。与此同时,现有的管线及后续发展较快的管线,将大批进入临床,AI制药的技术价值将得到规模化验证。

“AI赋能药物研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靶点和分子的关系;二是靶点和疾病的关系;三是疾病和适应症的关系。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阶段。现在大家希望AI技术能够应用到三个部分整体,这就叫端到端。”杜涛表示,目前中国有几十家AI赋能的制药公司,多数是服务类公司,也就是AI能力多数应用在前端。虽然中国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客观情况也接近过剩。而靶点与疾病、疾病与适应症部分,企业做得很少,欧美比中国跑得远。“作为AI赋能的药企,我们既有自有管线,又提供服务,发力主要在后端,就是AI+临床。医药工业最花费成本的实际上是后端的临床部分,如果能够通过AI技术的使用,加速药品的临床试验周期,让失败率更低,成功率更高,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杜涛如是说。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