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院士“开方”:AI赋能中医药晋级数字时代

发布时间:2023-04-17 11:07:10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 发自乌镇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3年,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奋进之年。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称“AI”)应用热潮汹涌,中医药行业迈入数字驱动新时代。近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目共睹。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标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人才、科技支撑还不够,中医药多元价值释放还不充分等挑战,相关政策落实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如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全球化,成为眼下亟待解决的共性考题。中国工程院4月11日在2023乌镇健康大会暨第二届中国OTC大会期间隆重举办“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学术界、产业界、临床界纷纷为中医药e时代破局建言献策,“两院院士”更是高屋建瓴地提出应对新举措。


QQ图片20230417110450.jpg

[嘉宾]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徐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顾晓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


国粹融入中国式现代化


AI、大数据等应用场景不断深入,传统医学模式受新技术的影响产生变革,数字化助推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愈发有力,这会给行业新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李兰娟: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有机结合已取得很多突破,尤其在AI技术语境下,现代科技让具有悠久历史和大量真实世界数据的中医药焕发新魅力。如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饮粪汁一升,即活”,后通过把传统理论和现代微生态理论相结合,中国开创了粪菌移植的先河。目前肠道微生态研究是一个前沿课题,我国已建立国际首个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基因集,初步创建了肝病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益生菌、粪菌移植等防治肝病重症化新方案,肠道微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这是中医药与前沿学科相结合最典型的案例之一。随着中医药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与AI结合不断深入,中医药现代化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两个方面亟待引起重视:一是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利用现代化手段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资源,要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包括现代中医学科的教育。中医药现代化,人才战略是根本。

陈香美:中医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相呼应。基于此,我认为,大数据精准治疗推动中西医结合迫在眉睫。首先,国家政策要做好配套,对真实世界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如目前中医的证候描述还不统一,同样是虚证,每个医生对证候的描述习惯不一样,这给AI应用带来很大局限性。因此,标准化数据源是当务之急。其次,如何打通数据孤岛和壁垒?大数据驱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数据化得到了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但要用科学原理去解读中医药的经典方、经验方为何有效的问题,需注重多学科交叉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技术改变着过去的临床范式和模式,我们需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和前提下,建立独特的中医药临床价值评价体系,在传承中创新。


在数据驱动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如何创新转型?又如何有效触网?

徐建国:AI等现代技术给很多学科都带来新挑战,但也可以看作是机遇。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发传染病的频率正逐渐提高,在应对新冠病毒和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所有传染病方面,中医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方法和现在面临的形势,规划未来,中医药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整个行业还需要创新,包括理论学上的创新、科学方法学上的创新,尤其是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空前,各界应抓住机遇,使中医药有更好的发展。


高质量产业化创新路径

  

中成药国采或区域联盟带量采购不断扩围,而DRG等支付方式改革也在临床路径上给中医药提出新要求,如何挖掘经典名方的临床价值、培育真正的临床亟需大品种?  

张伯礼: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富含深邃的哲学基础,同时有很多治病的原理,特别是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博大精深,不仅对疾病治疗、养生保健大有裨益,在“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产业的发展上都很有价值。目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中医理论传承不足、创新乏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仍未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中药资源配置不均衡、保护和开发不足,中医思维薄弱、人才培养不足、标准化制定基础薄弱、走向国际仍有掣肘等问题。因此,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政产学研用”多方加强联动。

我认为,坚持走中医药理论精髓和AI、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之路,是促进“中医思维+现代科技+转化应用”相融合的基础。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快速筛选、评价,抗新冠病毒中药活性组分筛选、配伍优化及新药研发,创建了中药新药高效发现模式和关键技术,构建“经典文献-组分筛选-药理评价-临床验证”技术流程等,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讲,需把临床实践、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教学结合起来,让更多青年学生掌握中医思维、熟悉科研、懂得多学科合作。可以说,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不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以强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主,搭平台,提高重大疾病诊治能力,都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顾晓松:从国家顶层设计看,中医药现代化把“产业”列入其中。而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于运用AI等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利用互联网、AI大数据,如ChatGPT等释放中医优质资源,可研究中药和神经再生的关系、中药和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关系,通过互联网让更多老百姓受益,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民生的获得感。


争做世界领先传统学科

  

近日,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作为非处方药上市,这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重要一步。目前,我国中医药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但受文化差异、准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尚不够成熟,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饶子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目前我国现代科学在某些领域能赶得上、跟得上,但还有很多是“跟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原创医学,让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和高品质的中药产品“走出去”,用现代医学的语言阐释作用机理,在讲清说明疗效上下功夫,各领域的科学家应联合起来广泛合作,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张伯礼:中医药走向国际已成大势,因为世界需要中医药。中医药“走出去”关键要靠标准引领,在“标准”方面,近些年虽然话语权逐步提高,但还远远不够。一辆汽车的标准有2万余项,相比之下中医药的标准就非常少了,因此要加强标准制定,更要加强标准的执行,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