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创新医械集采距“一品一策”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3-04-12 10:30:13作者:本报记者 慕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4月10日,郑大一附院发布《关于第二批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采购拟中选结果的公示》,河南省135家三级医院6种神经介入类医用耗材和19种外周介入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出炉。

备受业界关注的是,在神经介入采购目录中,瘤外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此次共计6家企业11个产品参与竞标。尽管艾柯医疗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未中选,但其作为去年10月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参与竞标,引发行业对创新医械纳入集采的探讨。

大面积集采可能性低

《医药经济报》记者留意到,此次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采购包括外周介入类、神经介入类两大类医用耗材。结果显示,北京泰杰伟业、微创神通2家国产械企和美科微先1家外资械企共计6个产品中选;柯惠(美敦力)、史赛克2家外资械企和艾柯医疗1家国产械企共计5个产品出局。

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955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在集中带量采购过程中,国家医保局会根据临床使用特征、市场竞争格局和中选企业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带量比例,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提供空间。

那么,此次艾柯医疗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参与竞标,是否意味着创新医疗器械集采开闸?

采访中,辽宁省医药行业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史博直言,创新医疗器械集采为时尚早,短期内大面积集采的可能性很低。他分析,“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参与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采购竞标,可能是该产品在某些预期用途上与其他产品重叠,而未中标的原因或与其成本较高,以及产品适用性与临床需求不完全匹配相关。当前,我国开展医用耗材集采主要基于三个原则:一是单品价格较高;二是用量比较大;三是能够实现进口替代。如果该医疗器械产品完全依赖进口,集采的可能性就很低。”

医工融合创新主旋律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11日,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195个。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器械管理者告诉记者,除非特殊情况,如疫情期间需要满足社会特殊的用械需求,医院设备会临时进行招标采购。从该院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招标采购中标产品中尚未涉及创新医疗器械。“医院在使用医疗设备时,为了稳妥和安全,一般希望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医疗设备。因此,这195种创新医疗器械真正进入临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要从做好产品宣传、临床试用、提高使用者的认可度等工作开始。”

上述管理者进一步指出,即使创新医疗器械通过招标进入医院,由于国家医保局对纳入集采范畴的医用耗材明确了使用指标,因此,为了达到同类集采产品使用量的要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仍然难以大量用于临床。

乐普医疗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创新医疗器械本身需要较长的导入期,需要教育医生和患者,有的甚至需要5~7年。因此,在导入期只有少数企业的背景下,集采较难实现。目前,创新医疗器械相关集采政策更倾向于限价,而价格主要根据供需关系决定,这也是国家层面表示创新器械暂不集采的原因。

史博认为,近年来,国家鼓励医学创新转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医工融合大势所趋,创新医疗器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基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国产创新替代步伐的加快,企业应该抓住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的“窗口期”,促进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合理的价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创新产品。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目前三医联动的医改环境下,医保作用凸显,集采是医保降费的主要方式之一。从长远来看,考虑技术特点、生产成本、使用情况、临床功效等特性,采取“一品一策”的方式,确定合适的采购规则,对创新医疗器械开展集采或将成为未来的选择。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