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A股回购热:找回财富与信心

发布时间:2023-04-06 10:45:11作者:特约撰稿 李昀来源:医药经济报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A股有131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开展了股票回购,占所有回购公司的11.3%,涉及金额超过124.1亿元,次数达228次。

2023年,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延续了去年的回购动作。今年开年尤其是3月份以来,贵州百灵、倍益康、丽珠集团、海正药业等多家公司纷纷放出回购动作。

通过回购重拾市场信心是常规思维。不过,几亿元的资金输入,对于二级市场的“大池子”而言是很小的“石子”。有的回购换回了市值提升浪潮,有些回购却没能溅起太多水花。那么,通过回购成功重拾市场信心的关键点是什么?

6亿换回750亿

3月,恒瑞宣布完成了为期一年左右的回购事项。从去年4月公司首次回购到今年3月期限届满,恒瑞砸下去的6亿元换回了超过750亿元的市值增加。

恒瑞的回购能起到这么好的市值回升效果,其中一大半助力拜赐于医药股这一年的回暖迹象。从去年5月开始,纳指生物开始了跌跌撞撞的抬头;IT桔子数据库统计,2023年前三个月,国内发生了超过50起从A轮到C轮的生物医药类融资,数量呈V型反转走势。

总体而言,恒瑞回购的成功,一是因为砸够了钱,二是因为踩准了时机。对于今年有回购计划的医药股而言,这两项条件是否依然存在,成为能否复刻恒瑞回购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回购计划的兑现需要时间。

两条道路的博弈

去年以来,面对医药市场的资本回落,不同的医药企业给出了不同的打法。

像恒瑞这样的公司选择了回购,是相对保守的选择。从2021年开始,恒瑞医药股价从97.07元高点一路下行至26.84元,最大跌幅达72.35%。从回购动作开始后,恒瑞股价开始缓慢回升,终于在最近一个月回到了2019年左右水平。

股价暂时被低估,对于像恒瑞这样一家“家大业大”的企业而言,伤害有限。因此,恒瑞的回购动作更多起到的是对公司内部的稳定作用。2022年,各大药企的老员工尤其是高管“出走”频繁。而恒瑞回购股票用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无异于给公司核心团队服下一颗定心丸。

另一类企业则选择了更加激进的道路:逆势定增。去年6月,君实发布定增募集说明书,拟募资金额达到了39.69亿元。做出同样选择的企业还包括:拟定增近70亿港元的药明康德、近45亿元的复星医药、近25亿元的心脉医疗。

两种做法形成了一个博弈的漩涡。当整个行业都在因形势所迫而收缩,定增的企业可在逆势扩张中获得优势,相当于“弯道超车”。然而相对而言,这些企业也牺牲了一定的稳定性:扩张的项目最终会成为抓手还是成为负担?快钱会转化为地基还是泡沫?这些都是未知数。

恒瑞的保守,从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创伤”后遗症:去年春天,恒瑞医药首席医学官邹建军宣布辞职,加上被寄予厚望的普那布林的上市申请波折,恒瑞必须夯实阵地;而君实的激进,则是因为加速燃烧的研发支出,需要维持许多管线的“进度条”,比如特瑞普利单抗和JS004的境内外临床已经没钱去做了。

对于药企而言,想做的事情太多,而市场的余地又很有限,目前企业需要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QQ图片20230406103416.jpg

成功回购关键点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大约50家医药类公司发布回购公告。但是,回购动作未必都能获得市场的正向反馈。

举例而言,热景生物自去年9月开始到今年2月共回购1.51亿元,最新股价较回购均价却下跌了10.84%;安科生物于去年8月完成4000万元的回购计划,完成后股价和回购均价基本持平。

巨额的回购资金能够让股民们感受到公司高层的决心,而数额相对较少的回购方案则会让股民们担心公司是不是有问题——毕竟,先回购再减持、高层套现跑路的故事,是资本退潮时的高发事件。

因此,回购路要走通,一个基本条件是二级市场对公司有基本信任。要达成这一点,除了砸下“真金白银”外,还要有过硬的公司基本面,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大环境向好的认知。

恒瑞的普那布林虽然折戟,但那终究算是公司转型早期的试水“样品”。这一年来,恒瑞的管线推进和选择,也让市场看到了它的成长:去年7月,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艾瑞恩上市;今年3月,PD-L1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上市;今年2月还传来抗肿瘤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对外授权(License-out)的好消息。

除了企业自身价值得到普遍承认外,企业能否找准股市低点,以较低成本将市场情绪向上推一把,也是走回购路的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医药市场行情较去年将发生一定的变化。2022年下半年以来,短周期内财政补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消息,长周期内利空出尽、估值回弹的因素,让医药板块的股线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上扬。那么,今年是否会有新的利好消息?目前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

如果处在抑制的大环境中,那么企业就算付出了天价回购,恐怕也难以改变市场的低落情绪,可谓吃力不讨好。因此,回购的最好节点,应该是估值处于长期低位而情绪即将迎来拐点的那一段时间。要算准这一点,对企业而言也是个技术活。

回购的未来回报究竟几何,依然是一个充满变量的未知数。可以说,钱、实力、时机,三者合体才能保证医药企业的回购效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