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从0到1,擎动创新擘画未来

发布时间:2023-04-03 10:33:33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 发自苏州来源:医药经济报

连日来,全国多地设立产业基金,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力度。在经历资本阶段性降温后,生物医药产业正呈复苏态势。如何继续引导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回归?中国未来医药创新之路该怎么走?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指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专利药品的市场独占权,给企业以稳定的市场预期。鼓励生物医药创新,必须提高生物医药研发质量和审评审批效率,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发挥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强化基础研究


毕井泉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十年来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全球15%左右,通过或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已经有6200个品规,覆盖940多个品种,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的质量疗效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创新能力已进入第二梯队,但科技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与不足,原创能力比较薄弱。”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凯先看来,近几年我国研发的不少新药,化学结构是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也不错,甚至与国内同类药相比疗效更好。但是,一些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还是跟在国外的后面,某些赛道上药物也过度集中和重复。

下一步,中国医药创新如何实现持续发展?陈凯先提到,“克服前述问题需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断开辟新赛道。一方面,要努力做好国际上已有靶点的开发,研发出更好的药;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实力,并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向药物研究的转化和应用。”


提能力保资金


“国内创新药企在经历18A和科创板带来的价值飙升之后,潮水退去。”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认为,如果企业还处于研发和产品初步上市、没有现金流的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保留资金和人才,不必要的冗余开支和管线应舍得放弃。企业也要抱团取暖,联手开拓市场。

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丁列明则表示,“近些年,从人才引进、资本支持到产业配套政策等方面,国内医药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接下来应实现两方面提升:一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包括原创能力、转化能力、临床研究能力、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等。二是动力和信心的提升,让创新实现预期。医药产业有其特殊性,产业链越长越需要资金,可通过强强联合、合作协同提升能力。”


对接国际标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出海”征程。不过,一些创新药“出海”受挫,国际化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在朗来科技CEO、原FDA定量药理审评室主任王亚宁看来,“过去十年,可能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很多药在美国有条件批准上市或加速上市。不过,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现在FDA要求企业剂量优化,最近也发布了新的指南,企业做临床试验的时间会更长、规模更大,等待批准的时间也更长。所以,整体上癌症领域将走向更高、更严的准入环境,企业和投资人需尽快适应。”

企业“出海”面临多方面挑战。陈启宇表示,“当前仿制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比较困难,并不是我们没有好的产品,也不是不具备成本优势,而是对市场和规则不了解,对标准的理解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创新药‘出海’首先要提高研发能力,达到国际标准,同时整个系统体系(包括合规)都要合规。”

对此,毕井泉强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要更多地参与国际药物研发指导原则的制定和采用,优化生物医药创新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产业发展的制度性成本。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的步伐,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开发国际市场,用我们的医疗产品服务各国人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