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资产瘦身 暂别多栖化格局

发布时间:2023-03-28 12:36:42作者:特约撰稿 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今年以来,接连发生的几起医药公司出售资产新闻引发行业不少关注。一些医药公司的资产出售受让方竟然为自然人,也颇引注目。出售资产,是因为市场行情不佳,还是其他原因?是否蕴含着行业发展的某些深度趋势?


出售动因


附表罗列了2023年迄今报道的几个资产出售案例。其中,最高金额的是广州医药向兴证资管出售资产的案例,交易金额为3.12亿元;最低金额的是北大未名出售资产给自然人周某的案例,金额为2475万元。笔者略微展开分析交易案例如下:

盘活资产获现金

北大未名(合肥)生物是山东未名生物医药的全资子公司,其与自然人的交易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出售其持有的位于上海市仙霞路319号的办公场地以及停车位。北大未名(合肥)生物成立于2018年,主要聚焦于生物医药CRO/CDMO业务。此次出售资产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资产配置、盘活低效资产。通俗点说就是:这些办公室用不上了,相应地,当时购买的固定停车位也用不上了,打包一起卖掉,至于出售给自然人还是法人其实并不是重点。其背后折射出:公司在前期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布局与投资不尽合理,而今在市场低谷时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来获取现金流,减少相关支出。

仟源医药出售其位于山西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土地使用权、房产等给山西双雁药业的案例,与北大未名其实有些类似,只不过前者是出售给法人,后者出售给自然人。仟源医药做为一家特色并不太明显的医药上市公司,疫情以来主要业绩指标表现都差强人意,净利润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为负,营业收入也有明显下降。在这种状况下,仟源医药出售资产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并不难理解。

供应链金融举措

广州医药与兴证资管(全名“兴业证券全资资产管理公司”)的交易不应被过度解读。两家公司的交易金额3.12亿元虽然看起来并不小,但这笔交易的实质是医药流通企业一种常见的供应链金融举措。

由于商业模式,较大的医药商业公司动辄有上百亿元的资金占用需求。正常的商业银行授信往往不足以解决现金流问题,因此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会选择将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打包出售给资管公司获得现金流,属于一种常规操作。

大公司资产重组

丽珠医药的案例属于资产重组。丽健动物保健其实还是由丽珠医药控股,丽珠医药将控股子公司新北江制药旗下的动物保健业务相关资产注入丽健动物保健,打造丽健动物保健用药品牌。

国际医药巨头们剥离成立单独的动物保健公司的案例并不罕见,辉瑞、默沙东等公司都有过类似举措。

双赢商业合作

立方制药通过增发的方式,将旗下全资控股的商业公司立方药业的控股权转售给了华润医药旗下的华润润曜。众所周知,商业流通领域竞争头部优势明显,剥离立方药业的控制权对于立方制药来说,是放弃没有优势的商业板块,转而更加聚焦于医药制造;对于华润医药来说,继续完善其全国商业网络,属于双赢的商业合作。


趋势解码


“青萍起于微末”,尽管这几起交易的成交金额并不大,但其背后依然隐藏着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密码。

经营企业更精算

资本日趋回归理性,如今的医药资本市场真的不再是“钱多、人少、速来”的模式。对于当初在资本热潮中选择了快速融资、广泛布局的企业来说,今后必须更为精打细算地经营企业。

北大未名生物、仟源医药两家公司都选择了出售固定资产来获取现金。哪怕是仟源医药这样的上市公司,也要通过卖地来求取生存空间。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相信,穿过行业周期而依然活下来的企业,才真正拥有成长为百年企业的实力。

细分做深为王道

行业专业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丽珠医药分拆出单独的动物保健公司、合肥立方制药剥离商业公司控制权,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多栖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大多数公司的选择,因为只有少数巨头才能真正成功地多栖发展。对于更多的公司来说,聚焦在能够形成持续竞争力的专业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QQ图片20230328123655.jpg


★★★ 结语 ★★★


今天很残酷,明天也许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

尽管过去两年感受到资本降温的医药企业有不少,但随着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基本完成释放,作为少数能够穿透周期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将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机遇。

正处于转折点的医药企业们,通过出售资产来缓解经营压力只是短期的应对举措。对于整个医药产业而言,风雨过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