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郭银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3-03-28 11:36:29作者:景泽来源:医药经济报

胃食管反流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随着肥胖人口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患者数高达1.65亿,在这其中,又有1600多万患者会发展成为更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长期不接受治疗,则有可能引发贲门癌与食管腺癌。


QQ图片20230328113622.jpg

现任北京市海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辑、海淀区医疗技术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从事消化疾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年,对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消化科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病症分析:科学防治胃食管反流病


从病症角度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日常的多发性疾病,常见的黏膜防御功能过低、胃酸侵袭、胃酸微蛋白酶、食管动力不足、胆汁反流等都可能造成胃食管反流。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可导致食管狭窄、吞咽困难,可引起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增加食管腺癌的风险。

反酸和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胸痛表现,长期发病可能导致咽喉不适等。北京市海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银燕建议患者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症状进行自我判断,尽早就医就诊,以便进一步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大众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身体质量指数增加和胃酸反流症状恶化之间的直接联系。

胃食管反流病不单会引起烧心、反酸甚至哮喘、咽炎的发生,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工作,严重胃食管反流病伴出血时可危及生命。

郭银燕认为,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实行科学规范化治疗。目前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治疗手段通常为PPI治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并辅以食管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覆盖在食管黏膜,以减少如胆汁反流等引起的黏膜损害。

此外,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病,患者教育以及服药依从性都对病情防治带来了一些挑战。郭银燕提到,对部分长期反复发作不能停药的患者来说,还可以选择内镜治疗的方法,如射频消融、内镜下缩窄手术等外科手段改善病情,减少长期、大量用药的情况。


中医防治: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根据《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在胃食管反流病的长期治疗中,使用PPI治疗法或PK治疗法在停药后容易症状复发,重度食管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但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抑酸类药物,会引起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不良、零代谢、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抑酸药物的服用导致的长期胃酸降低,甚至会增加胃癌风险。

郭银燕表示,针对像胃食管反流病这类需要长期维持用药的疾病,辨证使用传统中医药开拓新方法,以降低手术发生率、降低用药量或可让部分患者实现停药,从临床治疗探索角度来看意义重大。从目前国内的临床治疗来看,中西医结合或是未来发展趋势。中药通常为复方,有多重作用机理,而胃食管反流病也不仅仅是胃酸问题的单一因素造成的。

荆花胃康胶丸是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代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中发现,在缓解胃痛、胃胀、反胃等方面,该药优于常用的多潘立酮加兰索拉唑组合。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嗳气和腹胀等表现,从西医的角度上看,这是缺乏胃动力的表现。荆花胃康胶丸不但能够增加胃肠动力,从中医学角度还有理气作用,对腹胀、嗳气引起的腹痛等问题有改善作用。

郭银燕补充道,中医药在改善内脏的高敏感方面也有一定作用,能通过综合机理调整达到改善患者病症的目的,相比目前用西药单机制的治疗手段,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或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