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探究生物类似药先行者攻略

发布时间:2023-03-15 14:44:17作者:特约撰稿 边界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的生物制品申报资料要求自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后,生物类似药申报数量逐年上涨:2020年有6个受理号,2021年有20个受理号,到2022年有24个受理号。

根据2020年《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通告》(2020年第43号),3.3类“生物类似药”为治疗用生物制品下3类“境内或境外已上市生物制品”的子分类,将生物类似药统一在一个分类下。

不过,实际申报中,同通用名的产品未必都按3.3类申报。按2007年版注册管理办法,生物类似药的注册申报分类可以是治疗用生物制品下2类“单克隆抗体”、7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和15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这些都有可能是生物类似药。其中,2类和7类,以当时的法规,要按新药管理做临床研究(最低病例数/试验组要求为:Ⅰ期20例,Ⅱ期100例,Ⅲ期300例),并享有4年的监测期。15类则一般仅需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且没有新药监测期。

本文探讨生物类似药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和趋势,以及企业立项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目前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胰岛素和单抗领域。

胰岛素:老牌企业占优仍须求新

如表1所示,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是胰岛素生物类似药申报的热门产品。

从企业来看,新注册分类实施以来,吉林惠升生物和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分别布局了4个产品,是最积极布局胰岛素的两大企业。通化东宝、珠海联邦、江苏万邦生化和甘李药业则是新注册分类实施之前已有所建树的老牌企业。

报价太低影响业绩

2021年11月,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胰岛素专项)(GY-YD2021-3)》的公告,可以视为生物类似药全国首次集采。

根据招标规则,中选产品按“拟中选产品排名确定准则”确定排名,并进行分类,分为A、B、C三类。A类获得85%~100%的基础量,B类获得80%的基础量,C类获得50%的基础量。然而,中选结果表看不出哪些厂家属于A类;从顺序来看,排名第一的就是获得100%基础量的企业。

以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分组来看,米内网的医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获得100%基础量的甘李药业。进口胰岛素暂时没有显示由于集采纳入B或C组导致销售额大幅下降。对于此前没有销售业绩的企业,则有可能在集采中抢得一定的市场。

2023年1月,甘李药业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提到:胰岛素集采中选结果从2022年5月开始陆续在各地落地执行,公司在国内的胰岛素制剂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甘李药业胰岛素产品在集采中标前和中标后价格普遍降幅超过50%。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执行后,甘李药业国内胰岛素产品销量迅速增长,但2022年度销量的增长尚不能冲抵价格下降及产品销售结构变化的影响,2022年甘李药业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营业收入有所下降。预计2022年年度实现归属于甘李药业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亿~-3.9亿元。

因胰岛素集采而导致营业收入下降的还有通化东宝。根据通化东宝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快报,2022年通化东宝营业收入27.7亿元,同比减少15.09%。

布局新品势在必行  

胰岛素集采作为生物类似药的第一次集采,由于规则与化学药集采有所不同,短期内只能看到降价后销售量增长,但未必能够维持原有的销售额。企业可能要积极布局新产品,才能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

还值得一提的是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甘李药业在2007年以前获批,此后的企业按旧15类申报,2020年山东新时代以新3.4类“其他生物制品”申报。目前集采是以通用名作为分组的依据,那么非生物类似药的注册分类大概率还是会被纳入同一组进行集采。

QQ图片20230315144031.jpg

单抗类:巧打集采前上市“时间差”

最可能集采的产品

如表4所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单抗生物类似药申报的热门产品,也是2023年生物类似药最有可能集采的产品。

新注册分类实施后,信达生物申报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上海复宏汉霖申报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都是以2.2类“增加境内外均未获批的新适应症和/或改变用药人群”申报。

从企业来看,虽然齐鲁制药目前获批的单抗产品仅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一个,但齐鲁制药积极布局生物类似药,成为多个产品首家且目前仅有的国内生物类似药申报厂家,特别是眼科领域(如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雷珠单抗注射液和注射用依那西普),基本上把目前治疗老年性黄斑病变的进口单抗药都仿制了。

除了齐鲁制药,信达生物、百奥泰、海正生物、上海复宏汉霖和正大天晴南京顺欣布局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集采往往就在上述几家展开竞争。

先行者普遍有盈利

米内网数据显示,前两家国内生物类似药实现商业化上市销售的企业在上市第三年普遍都获得过亿元的回报。而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营销能力,以及相关原研产品原有的市场规模。例如齐鲁制药唯一上市的贝伐珠单抗,2021年销售额就已超越罗氏,斩获近40亿元的医院终端销售额。

国内企业布局单抗药虽然投入大,但先行者普遍能挣到钱。除了齐鲁,上海复宏汉霖2021年因为单抗生物类似药获得医院终端的收入为27.88亿元,2022年为18.65亿元;信达生物2021年获得6.86亿元,2022年上半年为8.46亿元;海正药业2021年2.41亿元,2022年上半年为1.62亿元;百奥泰2021年1.77亿元,2022年上半年为1.30亿元。 

前三家上市很重要

不过,一旦先行者已经占据了市场,那么后续的进入者就很难争夺市场了。

与化学仿制药类似,生物类似药在集采前上市,将有希望获得较佳的收入回报。由于生物类似药所需要的临床研究时间较长,企业立项主要关注的点是能否抢到前三家上市并且实现商业化供应。

QQ图片20230315144057.jpg

延伸<<<

更多热点:慎选小品种

除了胰岛素和单抗药,GLP-1类、多肽类和重组人用激素也都各有产品申报。随着越来越多的GLP-1类药物上市,GLP-1生物类似药预计申报产品也会增多。

厘清临床研究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GLP-1和多肽类产品的注册分类有治疗用生物制品的,也有化学药品的,理论上两者会有不同的临床研究要求。化学药品无论以旧6类还是新4类申报,最终都会被要求上临床。笔者推测,就算是按化学药品申报,监管还是有可能以生物类似药的尺度要求对等的临床研究才可获批上市。

估量市场预控风险  

特立帕肽的市场规模再一次证明:如果原研药的市场规模有限,生物类似药的规模很可能也有限。如果生物类似药企业不能像齐鲁那样超越原研药,那么就要慎重选择市场规模较小的产品作为标的对象。

QQ图片20230315144231.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